图,黄永玉画黎智英。
1989年六四后,我交了不少新朋友,来往较多的是黄永玉和黎智英。他二人与我都是鼠年出生的,属同一生肖,黄永玉比我大一轮,我又比黎智英大一轮。有一次,我们三人同黄子华一起用餐,黄子华也属鼠,又比黎智英小一轮。那次是唯一一次四鼠同席。现在想来,我们四鼠有同一个特点,就是对自己信念的坚执,而且都从事文化工作,尽管是不同行业。
大约是2001年吧,黎智英在香港创办《壹周刊》和《苹果日报》取得空前的成功,在这基础上,他把传媒帝国扩展到台湾,先后在台湾创办《壹周刊》和《苹果日报》。 《壹周刊》每周四出版,但周三已有人拿到,许多电子媒体都盯住这一期《壹》仔揭什么密,爆谁的料,即去追踪跟进。 《壹周刊》的话题,就是那个星期电视跟进的话题。
《壹周刊》在台初创期间,我因有事到台北,有暇就去找黎智英聊聊。因黎有访客,在壹传媒大楼我正好遇到一位在《中国时报》「开卷」版任编辑的朋友,得知她已经转来《壹》仔上班了。对于这个原来专注书评界的人士转来被批评为以狗仔队扒粪为职志的刊物,我有点意外。她告诉我她和许多同事转来壹传媒的原因,是他们都收集到不少政商和娱乐界名人见不得人的资料,有些甚至涉及公众利益,但在原来任职的报纸都不能够「爆」,因为老板与这些人有交情。
有娱乐版记者甚至愤而请编辑索性开一张什么人可以爆的名单出来,结果还真的给了他一份这样的名单。台湾《壹周刊》出版后,就完全没有这一套,任何名人的所有见不得人的事都可以爆,而且报刊鼓励你爆,让记者大展身手。她也是因为这里可以无顾忌地写新闻才转过来的。我问她,《壹》仔的爆料有没有查证呢?她说,查证比她原来任职的一本正经的报纸还要严格,通常要三次查证才刊出。我说《壹周刊》看来广告量不多,可以维持吗?她说,台湾的惯例,是要给负责发广告的人一些回扣,但黎智英下令不能私下给回扣,要给折扣就光明正大地直接给广告公司。因此广告量不多。不过老板叫他们不用担心,说钱不是问题。
后来我跟黎智英见面时,提到这件事,我说为争取广告就不能变通一下吗?他说,我们不断揭发政商界的台底交易,如果我们自己也台底交易,怎么说得过去?只要我们销路上升,跑广告的又专业,就不怕没有广告。他接着说,报刊的老板只有一个,就是读者,广告客户不是我们的老板,政商巨头当然也不是。
一切以读者的利益为第一优先,正如商人一切以顾客利益为第一优先,广告客户、政治名人的利益和交情都不在他考虑之内,这是黎智英作为商人办报的主要坚持。记得有一次在他家作客,那时香港《壹周刊》创刊不久,他还是服装品牌佐丹奴的老板。有一个财经界的朋友打电话给他,说知道《壹》仔两天后会爆某商界名人与某红星在新加坡酒店私会之事,说某名人不是好惹的,你有老婆孩子,还是小心点好。黎智英一听之下立刻爆粗,说我有老婆孩子,他就没有吗?你威胁我,我怎么向爆料的同事交待?这个料,我是爆定了。讲完挂电话,仍然怒气未息。又有一次,他做服装品牌时的一个合作伙伴兼老友,此时是中共政协常委,因《壹》仔次日会出一篇关于他的较负面的报导,要求黎智英念在几十年老朋友份上,把这篇稿撤回。黎回答说,可以,不过你要先把《壹周刊》买下来。你出个价吧。你买下来你要怎样都可以了。还在我手上我就没办法叫手下撤回。这个回答当然就让数十年的交情都断了。
黎智英办传媒,属商人办报,与文人办报不同的是,他没有文人那种崖岸自高的作态。比如他的报刊介绍旅馆、食肆,会把地址、电话都列出来,不会认为这是为商店做免费广告,便宜了他们,而是觉得这是读者需要的资讯。在他的一刊一报最受读者欢迎时,台湾著名文化人林怀民有一个对《联合报》的谈话,其中有一句很经典的形容说:你们报纸都穿西装,苹果是不穿西装的。意思是黎智英办报最接地气。
在商人办报中,黎智英又不同于一般商人。一般商人除了办报之外还会从事其他商业活动。鉴于对其他商业的影响,他往往不能不考虑处理好同其他政商人士的关系。但黎智英不理这一套,因为一篇文章大骂李鹏,导致他的服装品牌在大陆被封杀,他就把佐丹奴的所有股份都卖掉,专注于传媒事业。因此,他是商人办报中唯一只做传媒这行的商人。没有了自己其他生意的考虑,不须顾忌政商关系,他于是可以在传媒站得挺站得硬。
「直」是他性格的强项,但刚则易脆,直则易折。坚持己见也要容纳异见,而这是他的弱项。下篇再谈。 (上,待续)
—作者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