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邢 丁东小群 2022-04-29 17:32
今天,是林昭殉难54周年。
林昭1980年获得平反昭雪。经陈伟斯、许觉民、张元勋、彭令范等有识之士和亲属的努力,她的命运在同代人中引起了关注。但林昭的精神和后代相遇,则要归功于胡杰的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比起纸质的文章和书籍,影视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我最早见到胡杰是2003年9月。他带着《寻找林昭的灵魂》纪录片初版来北京征求意见。崔卫平知道我从事民间思想研究,邀我去她家看片子。胡杰把片子放完了,电影界朋友从专业角度指出了一些缺点,而我则沉浸在思想震撼之中。我的直觉是,这部作品,将成为纪录片的经典之作。
   分手时,我告诉胡杰,我的邻居许南亭是林昭的北大同学,1957年的难友,如果有意采访,我可以介绍。过了几天,胡杰来到我家,我带他采访了许南亭。又和胡杰长谈了一番。

Image

胡杰
胡杰生于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在新华社江苏分社供职。他接触到林昭的事迹,就开始了锲而不舍地寻找。单位不支持,他只好辞去公职,当了文化个体户,靠给别人家的红白喜事摄影服务为生。在长达四年的追寻,他先后投入数万元。因为经济拮据,外出采访只能乘硬座车。有时好不容易查到一个采访线索,因为手里没钱,只好为挣钱而奔波。钱挣到了,采访对象却已经病逝。胡杰是个踏实低调的人,没有张扬的意思。我却为之感动,送他自己参与编辑的《顾准日记》、《遇罗克遗作与回忆》、《王申酉文集》。我想以思想先驱的遗著,向他表示敬意。
2004年春节过后,我到香港中文大学访问,作了关于文革民间思想的搜集整理与出版的学术演讲,谈到胡杰这部纪录片。熊景明提出,将胡杰的片子放给中文大学的师生观摩。第二天,她告诉我,年轻的学生和不年轻的教授,看了这部片子都哭了。她表示,要邀请胡杰来学术访问。
几天后,我途经广州,见到艾晓明,说起这件事。她把胡杰的片子拿去,连夜看了。第二天就问我,怎么和胡杰联系?我要请他来。我们当即和胡杰通了电话。一个多月以后,她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和珠海校区,举办了“妇女和其他边缘人群——胡杰纪录片影展”,放映了包括《寻找林昭的灵魂》在内的六部纪录片,又一次引起轰动。她邀请胡杰担任中山大学驻校艺术家,解决他养家糊口的燃眉之急,同时和胡杰合作完成了一系列纪录片。

Image

艾晓明
后来,胡杰到北京,想要采访王晶垚。王先生不放心,让我去他家,当面证明胡杰是何人。我做了见证,王先生接受了采访。胡杰据此完成了关于卞仲耘的纪录片《我虽死去》。
 2014年,胡杰又完成了纪录片《星火》。本片讲述反右运动以后,一批兰州大学学生被打成右派,遣送天水地区农村劳动改造。在那里,他们目睹大跃进引起的大饥荒,于是办了一个油印刊物,取名《星火》。他们写文章,从理论上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反思,还与林昭取得联系,约来林昭的一首长诗,发表在刊物上。不久,厄运难逃,办刊人和撰稿人都被捕了,判处刑期不等的徒刑。文革中,数人升级为死刑,他们是张春元、林昭,和给予他们同情和帮助的县委书记杜映华。胡杰费尽千辛万苦,总算找到了这份油印刊物的原件,记录下中国知识分子不甘沉默的一页。
  胡杰同时还拿起刻刀,创作了木刻版画《要有光》,延续了《星火》的思考。白黑画面,视觉冲击力很强。在我有限的欣赏经验里,自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以来,还没有看到过如此震撼人心的木刻作品。既读到深刻的当代主题,还看到独特的造型语言。
其后几年,胡杰又创作出一批木刻作品,在国内外得到好评。一个艺术家,能够在一个领域引领时代风骚已经不易。胡杰能在纪录片和木刻版画两个领域,取得让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实在难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林昭精神所赐。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