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田明:浇浇冷水——“习李”就算有争,也是党内矛盾,与我等屁民何关
随着前不久,一个自称为老灯的推友发出李克强将取代习近平的消息后,无论是大陆,还是海外,诸多网民都开始从各类官媒寻找各种证据,以证明老灯的消息。
比如拆个习标语、人民日报头版没有习近平消息、新华社全文九千字的李克强讲话、李克强给巴基斯坦总理打电话、李克强的话上了云南某地的墙,诸如此类。
如是观,习近平十年治下,真是惹得天怒人怨。尽管老灯的消息尚未得证,但从网友的积极行动中看,即便这场曝料是一种“出口转内销式”的民意调查,也是一件快事。虽然民意调查通常被中共视作夜壶,但并非一点用处没有——至少它是一个能上台面的用以打击对手的政治借口。
而老灯的这场曝料,既低成本地挑拨了本就离心离德的中共高层内部,亦令民众对现实的不满做出自己的表达,可谓一石二鸟。
不过,话说回来。不少网友,不吝笔墨地表达着对李克强的期待、肯定、甚至赞美——似乎李克强作了总书记,中国政局就会大变样。然而,十年前,包子初登台时,很多人不也是如此期待的吗?
习李是否有争,都只是一些坊间传言,并无实证,或许只是现在的防控政策使得矛盾过于激化,中共打出的一招缓兵之计也未可知。即便如此,却令众人高潮迭起,着实令笔者大跌眼镜。
自六四以来,三十余年,竟然还有许多人将民主的希望寄托在中共内部的变革上,这未免浪漫主义色彩太重了些。
首先,一个执政党的根本利益是什么?答案显而易见,是政权。任何民众期待的政治体制改革都是中共利益的削弱,所以,指望他们内部改良,进而实现民主,可能吗?
中共历史上不乏试图进行政治变革的人,比如,胡赵,再比如,温家宝。他们在他们的那个时代,哪一个头上没有太上皇?基于反抗的人性本能,我认为,他们的变革意愿更多的源自于推翻太上皇的需求,而祭出的大旗便是民主自由,因为这样,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民意支持。
北大社会学一个博士生曾写过一篇轰动一时的论文,称一个县被一百多个家族把控。同理,中共亦然,只是家族的数量或许再多些,内部利益分配更复杂些而已。指望内部变革意味着整个利益集团至少部分的放弃既得利益,中共高层能够一下子同时涌现出这么多的具备贵族气质的家族吗?一个家族内部都吵的天翻地覆,更何况数百个呢?
所以,李克强是否取代习近平,真的不重要。中国被中共“玩”成现在这样,不是头一次了,只要他们不垮台,也一定不会是最后一次。用大陆初中政治课上教的马克思的话说,这是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为,只要体制不变,大家都只能寄希望于台子中央的那个人有不错的个人修养,而个人修养这东西太不靠谱。
与其盼望着李克强取代习近平,然后推动政治改革,不如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从现在就开始做起来。海外民运自六四以来,历经三十余年,何不趁半月后的六四纪念日成立一个类似议会的议事机构。大家坐下来,就中国的问题,开展广泛的讨论,继而确定方向和方法,诸如,军队国家化的问题,机构如何设置的问题,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是隶属还是各自独立,财政的分配问题,政治制度的选择问题,投票是人手一票、还是其他,等等等等。
开车出行,我们当然需要一个方向,但确定了方向后,我们需要的是具体的操作,打火、踩离合、挂档、松离合给油,遇到红灯要摘档踩刹车——脱离了实际操作的方向永远是玄幻的镜中月,看上去很美,却就是得不到。
国民不需要启蒙,都有自己的算盘,今天他为共产党唱赞歌,是因为那里有他能够获得的利益。30余年,启蒙来,启蒙去,却从未有过真真切切的抓手,这样的启蒙再过百年依旧没有用,毕竟中共对十几亿人的系统性的洗脑,绝不是一两次启蒙就能改变的。
(本文的立场及主张不代表光传媒)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