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的放矢”正在模糊我们的视线
——熊飞骏
1949年以前的华族,“孝道”在中华文明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忠孝是君主中国的立国根基。
五四新文化运动,忠孝沦为左翼文化人猛烈抨击的罪魁祸首。
今天的华族,没几个文化人向“忠”开火,猛烈抨击“孝道”的写手则有好大一拨。
八十年前抨击“孝道”是必要的,那时华族长辈的权威确然阻碍了国家民族的文明进步。
今天继续向“孝道”猛烈开火,就让人啼笑皆非了。
请问当今中国还有“孝道”肆虐的土壤吗?
你去了解一下亲友圈的九零后年轻人,还有几个在敬父孝母?或唯父母之命是听?
飞骏的亲友圈也许能找出几个,但绝对是年轻人中的少数和另类,绝大多数都在理直气壮“啃老”,或对父母玩叛逆,动不动就对双亲“耍横”者比比皆是。
很多年轻人,在单位、学校特别驯服听话;可一到父母面前就“耍横”。中学生聚到一起,恶心吐槽父母是最能引起共鸣的话题。
有次去文化公园散步,在“孝善楼”前小憩,无意间听到不远处的几个女生聊天,内容是自己的母亲如何如何混蛋讨嫌,一个个义愤填膺且满口粗话脏话。张口闭口粗话飞溅的女生,还能好到哪里去?有什么资格如此恶心生她养她的父母?
当今华族年轻一代,已成为人类世界最大的“啃老”族群没有之一!
地球村最大的“啃老”族群,哪里还有“孝道”生长的土壤?
一个“孝道”已是“死灰不能复燃”的国家,你还在慷慨激昂抨击“孝道”,不是“无的放矢”是什么?
爱好“无的放矢”有意思吗?
“尊敬他人”是一个文明人的基本修养,没教养的人渣才好恶语伤人。“尊敬父母”是一个年轻人最基本的美德,连父母都不尊敬甚至恶语相加的人,你还能尊敬谁?
欧美年轻人不用供养父母,但都很尊敬父母,极少在父母面前出言不逊的。过了18岁的年轻人很少和父母住在一起,不是嫌弃父母,而是父母不让他们呆在身边坐享其成,把他们赶出去打拚自己的世界。
欧美中学生对父母玩叛逆者只限个别现象,远没有今天的华族这么疯狂,好象不吐槽下父母就在同学群中没面子似的。
华族父母在儿女长大成人后,仍继续节衣缩食为儿女买房。欧美父母很少为儿女买房的,所以那边的年轻人多是靠租房过日子,等自己积累出经济实力后再考虑购房添宅。华族年轻人拥有自己住房的概率,比欧美年轻人高出很多。
很多文化人炒作的年轻人头上“三座大山”,也与社会真相有很大出入。
“三座大山”确然存在并且沉甸甸的,但多数落在年轻人父母头上。
飞骏亲友圈的年轻人,房子“首付”多数是父母给的,很多父母还在继续含辛茹苦为儿女还“房贷”;儿女则“年长不知愁滋味”寅吃卯粮,甚至于暴殄天物浪费透支。
华族很多父母,特别“怕”15岁以上的儿女,在儿女面前小心翼翼曲意迎合,除了“考试分数”外,在生活上竭尽所能满足儿女的奢求;纷纷感叹养儿女就象养了个“仇人”。
如此年轻一代,“孝道”去哪里找?
华族年轻人已蜕变成地球村“最不孝”的群体,你还在猛烈抨击“孝道”,搞笑不?
…………
“无的放矢”不只是抨击“孝道”。
很多文化人爱好抨击“儒家文化”,也有“无的放矢”之嫌。
布尔什维克建政后,“儒家文化”一直是“斗批改”的主要靶标,一次又一次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上世纪七十年代,举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运动”,山东曲阜孔府的历代祖坟被刨了个底朝天,把“儒家文化”批倒批臭,再踏上一只脚,彻底扫进了历史垃圾堆。
今天主流社会重温的“儒家文化”,与真正的“儒家文化”相去十万八千里。
《三字经》和《弟子规》可不能代表“儒家文化”,而是“儒家文化”很小的一部分,份量不到百分之一。
真正的“儒家文化”只存在于日本、南韩和田横岛。
日本、南韩、田横岛是亚洲现代化最成功的地区,是东方仅有的三个成熟宪政典范,说明“儒家文化”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
华族今天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儒家文化”造成的,而是北极熊惹的祸。
一个文化人继续猛烈抨击“儒家文化”,不只是“无的放矢”;还有本末倒置避重就轻!
…………
飞骏的微信朋友圈有很多年轻读友,经常听到他们抨击父母学校干涉“早恋”。
“早恋”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是是非非很难说得明白,看看下面这则“对话”也许能理出点头绪。
读友:现在很多学校和学生家长,对儿女的“早恋”横加干涉,天底下有这等放屁的事吗?到了21世纪思想还这么老套!
飞骏:我知道你很推崇欧美社会,欧美的多数家长也不赞成儿女“早恋”的,很多也会对中学生“早恋”说不,只是学校没权力干涉而已。
读友:他们为何也对“早恋”有偏见?
飞骏:中学生“早恋”,很容易“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是人生最大的苦刑!飞骏年轻时,发现“早恋”的女生多数掉进了流氓混混精心设计的“网”,结局多是悲剧。一个“早恋”的女生,爱上坏男人的概率远远大于好男人。女生天性爱听“好话”,坏男人嘴里能流出蜜来;“好男人”不好意思说太过网麻的话,涉世不深的女生自然更容易被坏男人吸引。
一个理智又对儿女负责的父母,自然不赞成儿女“早恋”,这个东西方都一样,区别只是“干预方式”不同而已。东方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准就是不准”;西方父母更注重“说理和引导”,像知心朋友一样帮助儿女走出“糊涂的爱”。
为了避免“早恋”,欧美很多中学生男女分校,尤其是贵族学校,“不早恋”是延续贵族基因的避雷针,爱上流氓混混你还“贵族”个熊!为了防范中学生“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教师不得和学生谈恋爱,就成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违背了这个职业道德都会失去教师资格。所以琼瑶《窗外》里的故事,在欧美根本不可能发生。
读友:想不到你熊老师的见识也这么老套?太让人意外了!
飞骏:我只是陈述事实。
读友:我看过一部外国电影,里面的两个高中生也爱得海枯石烂的。
飞骏:这边的“早恋”根本等不到高中,初中生就大面积“恋”上了,不少小学生也开始偷尝禁果。当今华族的“早恋”概率,高于地球村所有族群!大学校园周边那些星罗棋布的小旅馆,入住的主要是学生情侣,这种景象在欧美是不存在的。欧美大学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学问”上;而不是“恋爱”。
“早恋”好不好,看看两边的离婚率就一目了然。今天华族离婚率高居世界第一,远高于欧美文明世界。如果说到“外遇率”,我都不好意思说出口。
读友:学校有什么权力干涉学生“早恋”?
飞骏:学校是没权力,但如果你有一个深陷“早恋”的女儿在某所中学读书,你是不是希望学校能适当“干预”一下?
读友:干涉“早恋”是赤裸裸干涉“个人自由”!
“自由”的本质是“思想自由”,而不是“肉体放纵”。“肉体放纵”是动物的本能,“性节制”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第一标志,重要性大于“思维”。在文明世界,一对男女结婚成家后,身体就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配偶,你不能背着配偶和其他男女偷欢。这个是“基础文明”,也是作为一个“大写人”的尊严,与干涉“自由”无关。父母干预儿女的“早恋”,只要方式适当不简单粗暴,就是负责任不是干涉儿女自由。
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跟着教条慷慨激昂。当年轻人对父母干预儿女“早恋”义愤填膺时,不防设想一下:如果哪天你有一个初中生女儿,她刚好爱上了一个不靠谱的渣男,并因此荒废学业,你会怎么办?
…………
二○二二年八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