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全国中小学开学。高中一年级学生拿到历史课本,发现对文革的定性与以前不同了。由过去的“艰难探索”改变为:“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这一对文革定性的表述达到了正本清源,回到了40年前全党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文革的定性。
原文丨紫霞草
之前的课本对文革的定性是这样表述的:“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到此就戛然而止了,没有称其是“内乱”。
恢复这三十多个字,意义重大。
40年前,文革结束后,全党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组织对党的许多历史问题重新做了结论,全党进行了大讨论,特别是由几千个历史问题专家、干部、学者反复对许多党的历史上的重大问题作了研究。全党经过一、二年时间的大讨论,最后形成了党对历史问题的新的决议。这代表了全党、全国人民对历史问题的定论,是对历史的负责任的态度。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给“文化大革命”的定性问题上,当时党内外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和对立。有人称之为反革命,有人说十年动乱,也有人认为是一场政变,还有的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文件起草负责人胡乔木认为,“文化大革命”不能在任何意义上成为一场革命。但也不是反革命。也不能称为动乱。他也不赞成政变说。经过反复分析和推敲,最终,他把“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定为“内乱”。
邓小平也赞成“内乱”这个提法。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维持了胡乔木的提法,即“‘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个准确的定性,为我党在新时期实现拨乱反正奠定了理论的支撑。
而且胡乔木认为“路线斗争”一词也不能任意滥用,党的历史也“决不能简单化为路线斗争史”。后来,胡乔木经过深入思考,并取得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一致同意,从第七稿(1981年5月16日)开始,对“文化大革命”也不再使用路线、路线斗争的提法。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是“全局性的、长期的左倾严重错误”。
决议中关于文革定性问题有一段完整表述:
由全党对历史问题作出的结论,代表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是不允许随意改变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历史课本都是严格按照决议,将文革定性为“内乱”。
但在前两年,高中历史课本里突然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句话去掉了。而今年新学期高一最新版历史课本又把这句话恢复了。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无论普通民众还是高层领导而言,他们获得历史常识最基本甚至是唯一的来源,就是教科书。因此我们有很多错误和片面的概念,甚至在学术界也很难消除。
对历史问题结论乱折腾、翻烧饼,是不得人心的,必然是行不通的。现在,新的历史教材对之作了更改,正本清源,发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信号。我们再也不能任意对历史问题瞎折腾了。我们的社会已经折腾不起了,每一次对政治、历史、社会的折腾都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希望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只有按照40年来认清的道路走下去,纠正极左路线,肃清文革的流毒,才能走上正途,而不致于走回头路。
然而中国自推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社会发展从爬坡过坎到展翅腾飞,各地政府均视招商引资为头等大事。也因此一切工作服务于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且各地政府还存在竞争关系,对于企业家或资本家纷纷尊为上宾,各种优惠政策及“放管服”工作都积极到位。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可见中国政府对非公经济的贡献是非常认可的。尽管如此,社会上仍一直纠结于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也因此形成左右之争。
社会上总有人出于某种目的,不断抛出一些诸如“国进民退”“资本带血”等与国家政策相悖的东西。从他们的言论看,无非就是反对改革开放,反对市场经济。然而这些自称代表底层民众的意见领袖,通过流量和打赏实现创收,本身就是市场行为。现时中国低收入群体仍然庞大,大部分追随者是改革开放后未能致富,以及没有经历过困难岁月的人,他们的现实处境和自身见识,正是被反资本言论误导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