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爷爷的红色家史
——熊飞骏
清明节那天,十多年未回老家祭祖的飞骏,也回去给列祖列宗烧了几柱香。
熊家祖坟山位于老村的后山上。
老村十年前就废弃了,村民全搬迁到了公路边的小洋楼。
列祖列宗都安葬在熊家坟山上,只有大太奶一人葬在一公里外小河边的一处百米高土岗。
土岗上先前有两亩薄地,现在只剩下一片新生小竹林。
大太奶的坟墓完全被新生小竹林淹没了,我花了点功夫才找出来。
上次祭扫大太奶是2001年的清明,点响鞭炮时发现墓门盘着一条蛇,鞭炮响完后蛇仍一动不动有如深睡。
父亲说那蛇是一条龙,给大太奶守门的。
暮碑很不起眼,五块普通砖头垒成的一个小方框,上面一个字也没有。
熊家坟山上的墓葬这些年全换上了大理石墓碑,看上去很阔气,只有大太奶的墓碑山河依旧。
安葬大太奶的土岗49年以前叫三家店。
三家店旧社会是一处寺庙。
三家店只有大太奶一座孤坟。
大太奶百年后为何没有上熊家祖坟山,反安葬到寺庙来呢?
这要从上世纪三十年代那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说起。
很多文友都知道,飞骏出身红军世家,爷爷那一代全家都参加了红色革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三十多人的大家庭最后只剩下爷爷两兄弟和两个孤老。
飞骏的祖辈以代代出帅哥闻名乡里。
付出代价最大的是大太爷那一支,五个帅儿子全部献身于红色革命,最后是爷爷承继香火。
大太爷那一代有五个兄弟,只有爷爷的生父在家老实务农,其余四兄弟都父子齐上阵,砸锅卖铁闹革命。
四太爷是远近出名的帅哥才子,爷爷说他在红军里职位很高,1931年冬被张国涛肃反了。
五太爷到新五师时还在干营长。
老家的第一支红军武装,就是大太爷的长子带出来的。
那支红军武装的第一名称叫“战斗团”,红安革命史里找不到这名词。
大伯爷参加革命前既是方圆十里第一帅哥,又是江湖老大,手下有一群愿为他铤而走险的铁哥门。
大伯爷当年率先站出来铤而走险,据说是为了一个女人。
那个女人是山那边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
三十年后母亲从那个村嫁到了我家。
一个英俊健壮,一个红袖书香,见了第一面就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来二去后就你侬我侬了。
但俩人地位太过悬殊,一个书香仕女一个黑老大,牵手成家的前景很绝望。
太伯爷害上了相思病。
一年后村里来了姓郑的一个教书先生,比大伯爷大二十多岁。
教书先生不嫌大伯爷没文化,主动和他结交,俩人成了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大伯爷向郑先生诉说了自己的相思苦。
琼瑶小说《情深深雨朦朦》里陆振华的故事再度重演。
郑先生劝大伯爷带领哥门上山当红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来提高自己的声望和社会地位,几年后就能与情妹妹门当户对了。
大伯爷说当红军是条风光致富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过瘾,可也得有人引进门啊?
郑先生亮出了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进门没问题,包在大哥我身上!
大伯爷就这样带着兄弟上山了。
最初的人马只有几十人,可对外宣称一个团建制,“战斗团”这名词也很响亮。
大伯爷是第一任团长,郑先生干党代表。
部队拉出来了,可一分钱军饷也没有,装备积养所需钱款全靠自己筹。
怎么筹?
抢富人财,革富人命,绑富二代索赎金!
玩这个可不是大伯爷的首创。
一个元老妻子写的回忆录里面,就说丈夫第一桶金来自一个富二代绑票,一下子弄了三千块大洋。
为了生存下去,大伯爷一行很快犯下了不少命案和抢劫案。
上面严令仙居区地方政府限期破案。
大伯爷的名字上了通缉名单。
大伯爷在山里躲了三个月,突然要命想起家来。
红军藏身的大山离家也就几公里,大晴天站到山头能看到祖宅屋顶的瓦片,离家也就三个月,怎么会要命想家呢?
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可那年代足不出县的文盲多数有这种不可思议的乡情。
想家想到不能自制时,大伯爷决定回家看看。
光天化日之下,大伯爷背上一把柄尾系有长红布条的雪亮大砍刀,腰插两把二十响汉阳造,带上一个同样背着大砍刀的警卫员踏上了家去的大路。
一个通缉犯,回家应该乘黑夜偷偷摸摸走小路才对头,可大伯爷却大白天走大路威风凛凛回家了,俨然一个功成名就的大将军衣锦还乡。
一个和我家结有梁子的邻居,看到一个背着大砍刀的后生进了我家,就连夜赶往吕王区政府(现属大悟县)造了密。
区政府官员带兵围了我家,限令把那个背刀的后生交出来,否则就要闯进去搜查。
警卫员挺身而出,大伯爷及时阻止了他:
“奶奶的,把你交出去,老子以后在江湖上还怎么混?”
那时大伯爷入党时间不长,义气还位于党性之上。
警卫员宁死也要站出来保卫领导。
大伯爷一掌拍在警卫员后脑上,把下属打昏了。
大伯爷昂首挺胸走出了家门:老子就在这里!好汉做事好汉当,那些抢杀抢劫案都是老子一人干的,要杀要剐给老子个痛快!
大伯爷被押往区政府审讯,一口咬定那些大案都是他一人干的,与他人无干。
区政府官员知道凭大伯爷一人干不了那么多大案,但为了及时结案给上面个交待,违心采信了大伯爷的口供。
第三天,大伯爷被一队兵押往河滩上的刑场,没绑手没带铐,听任他尽情展现自己的英雄气概,昂首挺胸形象振撼了很多看客。
大伯爷一路高呼口号,不是喊共产党万岁;而是喊“老子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
…………
失去了最优秀的长子后,大太爷依旧“爱红没商量”,把剩下几个儿子都送上山干红军。
老二、老三、老四相继战死沙场。
最小的儿子是爷爷带上山的。
爷爷也是大太爷鼓动下当红军的。
爷爷有四个同胞兄弟,其余三个都像太爷爷一样老实巴交,就爷爷一人不安份,经常被太爷爷责打,一气之下上了山。
爷爷上山时,大太爷在前面引路。
爷爷那年只有15岁,身子没三八大盖高,只能当号兵。
大太爷的老五比爷爷小两岁,跟爷爷上山时只能干交通员。
有次爷爷带老五下山为队伍搞子弹,被政府军抓了个人脏俱获。
俩兄弟成了政治犯,关进了湖北省第二监狱。
爷爷说老五在里面很不安分,看上了一个日本护士,经常前去调戏她,因为年龄小也没受什么惩罚。
1937年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第二监狱的政治犯全部释放。
老五在释放前患上了化脓性阑尾炎,日本军医对爷爷说必须在里面动手术再走,回乡下没医疗条件只有死路一条。
爷爷把军医的话转告老五,可老五不信日本人,认定“开刀”就是要杀他,对随后前来劝说的军医破口大骂,末了还拿把凳子砸过去。
碰上老五这样的硬茬,日本军医只能摇头叹气。
老五回家后一直痛得在床上打滚,第七天下腹部穿孔,脓液从里面喷出来。
失去了小儿子后,大太爷夫妻一心求死,七天七夜粒米不进。
在邻居劝说下进食后,夫妻万念俱灰,双双进三家店寺庙出家。
那一年,爷爷过继到大太爷名下承继香火,大太爷成了飞骏的太爷爷。
旧社会结束那年,大太奶在寺庙与世长辞。
出家人不能归葬祖坟山,大太奶长眠在寺庙的地下。
火红十年知识青年破四旧,三家店寺庙给砸了个稀里哗啦。
大太爷被勒令还俗,成了烈士遗孤,家里挂上了“光荣烈属”牌匾。
大太爷于1969年离开人世,那年举国上下都在挖战备洞,防犯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核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