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不久前去加拿大访学的清华大学刑法学教授劳东燕发了一则微博,说是接到了一通诈骗电话,网友总结“中国人只骗中国人”。
事情经过,劳东燕教授是这样描述的:
昨天下午接到一个电话,开始时提供了中文与英文两种选择,我选择了中文。对方声称是电信服务商的工作人员(就是我所用手机号的服务商),说我名下另外有个手机号,一直向加拿大公民发送虚假广告,如果我不申诉并获取警方的立案报告的话,就要断掉我当前在本地办理的手机电信服务。
对方还声称,这个手机号是在今年8月下旬的某日,以我的名义在广州白云机场的临时柜台办理的,让我回想自己是否有可能在什么场合不慎出示了身份证件,所以被人冒用了。为取得我的信任,对方报了自己的姓名、工号还有处理该事项的文件号,之后说给我转接广州公安局的电话。
有一位自称是广州市公安局民警的男子,报了他自己的名字还有警号002182,让我称他为马警官。这位“马警官”先让我查了百度上广州市公安局的电话02083116688,之后以这个电话打过来,声称要给我做笔录,按规定要录音录像,还与我确认是否是在单独的房间,房间里有无他人,并要求我开摄像头。
开始时我以为这个电话是真的,因为我在当地的电话新办没多久,很少人知道这个号码,再加上对方完全没提钱的问题。后来越听越狐疑,觉得应该是诈骗电话,就把电话挂掉了。随后,对方又分别以前面的这个电话号码与020110的电话给我打了好几次,我都没有再接。
百度上显示02083116688是广州警方的号码,但我手机上提示该号码可能是诈骗电话。尤其是对方要我开摄像头录视频,让我联想起利用人脸识别的视频通过银行账号的审核从而转走账户内存款的诈骗案件。
事后回想,中间还有几个细节让我怀疑这个电话的真实性。骗术层出不穷,真有防不胜防的感觉。大家有接到过这样的电话吗?
对于电信诈骗,现在几乎就只能依靠屏蔽与拒绝接听的方式。诈骗情境设定得越来越逼真,一接听就很容易掉到圈套里。
回想起来,昨天下午的电话,为什么起初我没有怀疑是骗子所为,主要就是国内到处都需要使用自己的身份证件,证明你就是你,所以泄露与被人冒用司空见惯。而一旦泄露或被冒用,自己完全就一头懵,根本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前段时间我的一个博士生就告诉我,他的身份信息被人冒用办了网贷,所以最近一直在忙着处理从天而降的这个事情。
刚来这里时,到所在公寓的管理处填表登记入住信息,人家没有查看核验我的护照,我还忍不住追问了一句:需要出示我的护照吗?有时想想还蛮可悲的,国人之间的交往,几乎已经到了但凡是陌生人就得推定对方很可能是骗子的程度。可是,正常的社会不该是这样,容易相信人本来是一种好的品质,至少不能算是一个缺点。
找了心理学博士被骗的事件新闻来看,发现骗局的前奏几乎与我遇到的一样,就是声称名下有其他手机号发送违法犯罪的信息,除非能证明清白,不然就要切断当地的电信服务,所以由海外的运营商转接国内的警方。“警官”的问话方式也同样,总是让你重复他提示的内容。估计就是来自同一个诈骗团伙。
只不过,在对方要求开摄像头的那一刻,我就挂掉了电话,没有录制视频,也没有提供进一步的个人信息,但前面还是提供了姓名与国内的手机号给所谓的“马警官”。从事后得知的信息来看,这位“马警官”还未来得及抛出他的洗钱案故事,也未及提出取保候审的保证金要求。
差一点成为电诈事件的当事人;真要那样的话,估计就要被讽刺挖苦的唾沫给淹没了。但其实每个人都可能被骗,包括自认为警惕心高的;到现在为止没被骗,只是还未遇到能让你进圈套的骗局罢了。人比较容易高估自己的判断力,以为被骗的人就是傻白甜,这也是一种认知偏差。
从我所了解的电诈案件来看,如果犯罪分子搞到你的姓名+手机号+身份证+人脸识别的视频,基本上你银行账户里的钱,对方就能如入无人之境那般转走。去年发生过好几起这样的案件,诈骗分子利用银行人脸识别系统的漏洞,同时截获了手机的验证码,转走被害人账户里的存款。当然,诈骗分子可能还有其他的计划,就像那位心理学博士遇到的那样。
人脸识别是一种安全性比较差的身份认证方式。我是一直不能理解也很反对,为什么要到处运用这样的认证方式。现在出现的很多风险就是预料之中的,预测并不需要多高的能力。
网友评论:
来源:法律人生路、@劳东燕2004、网友评论
作者:律新观察来源:微信公众号“律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