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人会想到,李克强竟然会离开得这么突然,在世的三位前总理,他是最年轻的。朱镕基总理95岁,温家宝总理81岁,他才68岁。
2023年8月30日,他游览敦煌,现场民众高喊“总理好”!那时他面容气色甚佳,走路步姿敏捷,谁能想到,还不到两个月,他就走了。
前几天,看到合肥红星路80号摆满鲜花和字条,合肥人民排着队鞠躬,很受触动。要是我在合肥,我肯定会去献花,而且会把现场发生的细节记录下来。很可惜,错过了一个历史的瞬间。
这两天我的心情很低落,上一次如此郁闷,还是李文亮病逝,我知道很多人跟我一样对李克强的离世感到震惊和悲伤!
这十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痛苦的,对李克强尤其痛苦。
2007年,美国驻华大使雷德来到辽宁。彼时的省委书记正是李克强,那时他意气风发,雷德有深厚的汉文功底,李克强则有不错的英文功底,两人相谈甚欢。李克强告诉雷德,他不太相信国内的统计数据,有水分,他观察经济增长有自己的指标,就是“用电量+铁路货运量+银行放贷量”,他认为这三个指标不容易造假。
雷德很吃惊,他知道这个人将来是要上天庭的。就是没想到他会这么坦诚,而且有那么深的经济学造诣。回去后,他将两人谈话的过程写了下来。2010年,他们的谈话内容遭维基解密曝光,《经济学人》杂志运用克强指数梳理中国经济,发现相当科学,于是该指标被称为克强指数,这是李克强在国际经济学界享有声誉的开始。
李克强及其同学,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入北大的学生,是有真才实学的。跟别的高官不太一样,他的学位是有含金量的,他的博士论文获得了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奖”,沒有几个人能做到。
文革时学校停课,同时代的人基本都是去造反,李克强却遇到了被打倒在家的李诚,李诚被誉为桐城派最后一代学者,从此李克强接受李诚悉心的教导。
李克强曾回忆这段私塾教育时光,他说,“从李先生的眼神中,我隐约预感到,这个乱世年代行将结束,一个繁荣的时代即将开始”。1977年,就在李克强进入北大法律系的同一年,李诚病逝。
李克强的预感没有错,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一个繁荣与复兴的时期终于降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中兴的40年,李克强没有想到的是,他会亲眼看到中兴走向终结。
北大七七级,曾经寄托了一个世代中国人的希望,这批人经历了文革的摧残,却开眼看世界。在中国最高学府求学时,他们遇到的老师,正好是文革后平反的那批民国大学者,这种传承是独一无二的。很多人曾希望,等他们接班了,会带领中国成为一个文明的、开放的、正常的国家。
这种期望早已被摔得粉碎,但历史的残忍在于,中国并不是没有这种机会,而是阴差阳错失去了机会。
很长时间里,李克强都是接棒第一人选,胡锦涛看中的人,就是他。如果不出意外,2012年会是他。可意外还是发生了,如果未来有一天,中国变正常了,相信历史在承认江泽民对中国现代化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对江泽民在挑选接班人时的重大失误也会毫不留情的予以抨击。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遗产,之所以会被彻底摧毁,就来自于江泽民的自私,正是2007年和2012年江泽民带头杯葛,又在曾庆红的极力游说下,做掉了李克强接班的可能性。
本来还有补救机会,可上帝就偏偏爱跟中国开玩笑。令公子2012年的车祸让一切都摊牌了,胡锦涛大败,再没有了一丝挽救的可能。所以国运的转折点不是2018年,而是2012年。令计划的废柴儿子之死引发官场惊涛骇浪,摧毁了胡锦涛累积的政治信誉与精心的布局,之后的过程和结局,我们都看到了。
2015年股灾后,《经济学人》就注意到,李克强已经被边缘化,中国的经济决策大权,不再由总理掌握。《经济学人》是国外最早注意到这一变化的顶级媒体,也代表了这家百年媒体的水准,可它依然错了。错的原因在于,他毕竟不是中國人,无法深谙中国社会的徽妙。
真实情況是,李克强拥有类似于温总理权力的时间只有短短八个月。2013年3月,李克强上任,2013年11月,习近平宣布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并自认组长,这意味着国务院的权力开始被分化,李克强开始被边缘化,只不过边缘化的过程还需要时间。因此前三年,多多少少还有一点权力,很快他就被架空了。
被架空后,李克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他毕竟名义上还是总理,虽然没能改变结果,还是在努力做事,这是理解李克强十年的关键钥匙,不明白的一点,就不可能客观评价李克强的十年任期。
可以这么说,李克强是一个好人,一个非常好的老实人,倒霉的是上帝不爱老实人,被上帝遗忘的恰恰是老实人。李克强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弱势的总理,也是共和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总理,还是后毛时代以来寿命最短的正国级领导人。
李克强出身平民,有人可能会说他父亲当过官,是的,当过凤阳县县长,退休前混了个副厅级的安徽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在红色出身的赵家人面前,副厅就如同是官场上的一个农民工。
李克强在党内没有背景,是靠读书改变命运的,这一切,都源自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也就明白为什么李克强毕生忠诚于邓小平的路线,即便后来被彻底架空,他依然心心念念改革开放,正如他上任之初所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李克强的底色是读书人,他原本想做一个学者,从政反而是一场意外。胡锦涛是李克强的伯乐,胡锦涛看上他,是因为两人很相似,李克强为人老实,性格柔软,遇事不争,这真的太像胡家兄弟了。如果李克强成为一把手,可以确定中国会延续不折腾的年代,中国会继续改开路线,这十年也不会开历史倒车,而他本人更绝不会到站不下车。
偏偏李克强成为了二把手,这个性格就太要命了,在强势进逼下,他只会不断的让步,不断的后退,一个人的出身是什么,很多时候决定了个人的命运乃至国家的命运。
与李克强性格截然相反的,就是薄熙来,薄熙来的家庭出身甚至高于习近平,论学识和口才包括相貌都远胜于习近平,而且薄熙来很有傲气,他是那种老子就算输了也要输的轰轰烈烈!因此,哪怕明知机会渺茫,他依然会不顾一切拼死一搏。而平民出身的李克强就做不到这一点,假如2012年薄熙来被推到总理的位置上,他的气场与胆魄,两强制衡,政治的平衡和妥协是有可能实现的,那么十年任期制和七上八下也不会被一个人蛮横废掉。
李克强上任之初,是想大干一场的。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不仅无权,连身边的人都保不住,而且只能背锅,他背了很多锅,有些是应该背的,更多是强加在他身上的。
李克强曾力推上海自贸区,希望将上海建设成大陆的香港,并且以上海自贸区为窗口,在中国各地建自贸区,推动中国跟国际进一步接轨,结果是一地鸡毛。
李克强力推棚改货币化安置,那是因为他深感棚户区民众生活艰苦,就像生活在贫民窟,他想改造棚户区,让这些人享受城市化红利,这本是好事。结果遇到了涨价,去库存引发的房地产暴涨,让中国更加深陷房地产泥潭,不仅棚改货币化安置失败了,还遭受经济界的骂名。
那么涨价去库存是谁搞的呢?是刘鹤,刘鹤是习近平信任认可的首席经济顾问,直接听命于习,而骂名则是李克强背负。他曾力推互联网金融,本意是国有银行贷款严重偏向央企国企,对民企不公平,互联网金融可以帮助解决中小民企贷款无人问津的问题,结果是金融监管不力,变成了一场P2P欺诈。这一部分责任,李克强无可推诿。
李克强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很多创业失败的人后来破口大骂。但创业本来就有风险就有成败,起码那时的创业环境就比现在好很多。互联网+,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必然的选择,无论什么行业,最终都必须互联网+,难道你现在能离开移动互联?
他力推简政放权和施政透明,他说,对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对人民法无禁止即可为。这是“克强经济学”的根本,其核心就是向民间让利,即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政府的归政府。政府要服务,不要瞎管,结果还是失败了。在中国进入高度集权后,再没有人提透明施政了,更没有人觉得政府应该放权,相反,民间权利被剥夺殆尽。
他力推RCEP谈判,并签下了RCEP自贸协议,希望中国经济与世界更加融合,减缓倒车的速度,结果还是于事无补。
李克强曾以法律人的思考,希望保持香港一国两制以及普通法的优势。结果,香港的这些优势就在他眼皮底下被彻底摧毁。他希望中国跟发达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结果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中国跟发达国家对抗,战狼队伍声势浩荡,导致新冷战爆发。
他力推医保药品集中采购,让医保局拥有跟药企谈判的权利,这是正确的,也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做法。目的是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拿到尽可能优质的药品,让老百姓受益,结果在中国又变质了,最后进医保的都是便宜又无效的垃圾国产药,真正有效的进口药被逆淘汰了,他再次被骂声淹沒。
他反对做大做强国企,希望国退民进,结果沦为改开后民企被收拾的最惨的时期,最疯狂的国进民退就发生在他的任期内,他做不了太多,只能尽力的刹车。疫情前发生过一波针对民企的杀鸡取卵,无缘无故抓了很多人,罚了很多款,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的外贸企业,多多少少都有点税务问题,结果还是他出来喊停,当然效果并不明显。之后又发生了针对民企的整顿风暴,很多企业家不是消声匿迹就是亡命天涯,整个国家经济坠入改革开放以来最萧条最无望的深渊,无论他如何的呼喊保护民企善待民营企业家,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三年清零万民失业,他力推地摊经济,希望能给民众一点喘息的时间,结果刚提出来就被公开打脸,蔡奇主管的《北京日报》发文宣称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央视评论说,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等到他卸任后,地摊经济才搞起来,却变成了别人的功劳。
想起来,上任时他想做的事,基本上都失败了。他是一个失败的总理,但他还是在努力做一些事,他力推电信行业提速降费,以前宽带又贵又慢,是他介入后才变得不那么贵,速度也有所提升。
微信2011年开始面世,2013年到2014年正是发展的关键期,当时意识形态领域很多人要求禁了微信,他顶住压力,让微信壮大起来,之后微信成为中国人的生活首选。淘宝的送货上门,颠覆了传统的物流行业,触动太多人的利益。有人向国务院提案禁止,又是他顶住压力,让物流快递行业迅速发展起来。之后就是村村通驿站成为中国社会的日常,如果不是李克强力挺,我们今天可能没有微信可用,也没有快递上门服务。
李克强不支持清零运动,当然也改变不了清零运动。于是他去云南视察,就公开不戴口罩。当全民高呼厉害了我的国时,他公开告诉世人,中国人均月收入不到1000的还有6亿人。新冠疫情爆发时,他第一个赶到武汉,那时病毒还在肆虐,而且没有特效药,这当然需要勇气。但凡有什么天灾人祸,他总是会去现场,让灾民知道还有人在关心着他们。讽刺的是,他到灾区的视频不会出现在央视新闻中,偶尔出现在自媒体上也总是被删,很显然有人特别不喜欢他这种亲民的举动。他离开后,我们再也看不到有人愿意去灾区了。
2015年1月,他来到深圳,向邓小平铜像献花。他说,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2022年8月,他又来到深圳向邓小平铜像献花。他深情的说,黄河长江不会倒流,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化,不管有什么样的复杂情况,中国改革开放还是要继续的往前推进。
李克强想做很多事,但最终什么都做不了,就连他在深圳高喊坚持改革开放的视频都比全网封杀了。
卸任前几天,李克强寄予发改委工作人员,希望大家牢牢的记住,发展还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发展的动力在于改革。之后,李克强去跟国办的工作人员告别,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人在干、天在看,苍天有眼啊”!
他是一个悲情的总理,却收获了民心,他离世后,民间的悼念是自发的。第一是因为他很清廉,二是因为他的意外离世让人同情,像极了我们普通人,被绝对的权威欺负,却只能一忍再忍,并希望尽力而为。
他没有什么野心,也没有什么权欲。他总是说,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他还很开明,不折腾,不斗争,这样的人能够共情人民的疼痛与酸楚,本是最适合做“仁宗”的人选。
那些说这个国家的制度就是这样,谁来都一样的人,都是智商不及格的,大概率是打鸡血的蠢货,历史当然没有如果,但如果2012年江曾接受了他,中国肯定会比现在要好很多很多。
也许还要数十年,中国才能变成一个相对正常的国家。那时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他了。但我知道,历史会记住他!因为他代表了国运的另一种可能,也是现代中国最需要的那类“仁宗”,只是没想到这个新时代会迎来了“武帝”。
2022年的10月,年仅67岁的李克强裸退,比他年纪更大的人却有不少留了下来。2023年10月27日,他意外的离世,结果还是上不了新闻联播的头条。在严厉的审查下,人民的哀悼竟悲壮如冲塔。他说,长江黄河不会倒流,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当他被杯葛时,长江黄河就已经在倒流了!
(原标题:历史沒有如果,李克强的悲剧,起于团派,兴于团派,也终于团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