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如今宜宾市翠屏区卫生健康局向区人民法院撤回了强制执行的申请,在公众看来,这相当于承认此前开出的巨额罚单不合理。


“采耳店被认定无证诊疗,收入2000罚22万”一事,持续引发关注。

据澎湃新闻报道,3月31日,宜宾市翠屏区卫生健康局通报称,已向法院撤回强制执行申请,并启动内部复查,将根据复查情况作出妥善处理。

2023年3月,四川宜宾这家耳部护理店被当地卫健局认定“擅自开展诊疗活动”,被罚11.2万元,又因未缴纳这笔罚款被追收11万滞纳金,进而被卫健局告上法庭强制执行。

2024年3月22日,申请强制执行案开庭审理。在舆论施压之下,这个困扰当事人一年多的案子终于迎来一个转折点。

这家采耳店的主人叫李家英,是宜宾一位40多岁的单亲妈妈,之前一直以卖菜为生。

2022年她通过加盟商培训后,开了这家采耳店,筹备了近一年之后,2023年3月9日新店开业,没想到仅仅过了13天,店里就来了执法人员,以非法行医为名开出了巨额罚单。

收入不过2000元,却被罚22万,是否存在“小错重罚”的执法瑕疵?当地执法部门一直被舆论穷追猛打。

img

如今宜宾市翠屏区卫生健康局向区人民法院撤回了强制执行的申请,在公众看来,这相当于承认此前开出的巨额罚单不合理。

当初罚款罚得那叫一个理所当然,甚至追加了一倍的滞纳金;如今说撤销强制执行就撤销,不需要给个理由吗?

李家英当然也有错,她的采耳店向周围老人宣称“不打针、不手术、摘下助听器”,很明显涉嫌虚假宣传。

市面上这种夸大疗效,故意混淆保健品与医疗药品区别的店面很多,对这种店面施以惩戒,也是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然而,当地处罚的理由不是虚假宣传,而是“该店正在使用‘小可视’内窥镜仪器对一顾客进行检查,并制定治疗方案”。这算不算非法行医,采耳店是不是不能用内窥镜,网友看法不一。

退一步讲,就算构成非法行医,《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过罚相当”,通俗来说就是有多大错,承担多大的责任。

李家英的店开业不过十几天,收入不过2000元,不管是主观恶性还是社会危害程度都比较小,按照“首违不罚”的原则,怎么看22万的罚款都不合理。

当地行政部门虽然看起来“有错就改”,舆论却难言轻松。很多人怀疑,执法部门这么积极地罚款,是不是在借罚款创收?

过去,一些地方执法机关“小过重罚”、侵害当事人利益的事件屡屡发生。

2020年,财政部发布《罚没财物管理办法》,里面明文规定,罚没收入全额上缴国库,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

但现实中,很多地方仍会将罚没所得返还给执法机关作为办案经费。一些地方的行政机关还会把执法人员的绩效与罚款收入挂钩。执法人员罚得越多,自己到手的福利就越多。

《中国新闻周刊》曾在报道里提到,有律师遇到过执法人员担心罚款数额低了会被问责的现象。一些地方财政与执法机关甚至还存在“罚款分成”的情况,因而为了逐利而顶格处罚的现象一再出现。

img

尤其这两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不少地方财政收入下降,罚没收入却呈现逆势增长态势。

比如,南方周末报道,湖南湘潭因为千亿地方债,从2018年就陷入债务危机,当地想各种办法化债。

其中,2022年初,湘潭全市罚没收入预算为4.8亿元,但最终决算数达到了10.1亿元,增加了110%。

地方罚没收入的逆势增长,一度引起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23年,国务院取消调整33个罚款事项。

鉴于这种种背景,人们有理由担心,宜宾这张与常识存在明显偏差的巨额罚单,背后的动机不仅仅是维护市场环境。

人们也关心,若因为遭遇过度处罚,店家关门闭店,这损失要不要赔,相关人员会不会被追责?

在通报里,翠屏区卫生健康局提到要对该案启动内部复查,希望“内部复查”能动真格,吸取教训,保护小微企业的利益。

不管李家英的行为违不违法,她都是众多小微店主的一个缩影。东拼西凑借了10多万,耗费一年多的时间,招了3个员工,才把店开起来。

然而不到半个月就关了门。接到天价罚单后,她迅速注销了店铺,现在只能到处打零工。

我们忍不住想象,如果当地执法部门在执法时不是光想着重罚,而是给她警示教育,让其及时改正错误,李家英和她的3个员工以及这家采耳店会是什么光景?

至少李家英不需要到处漂泊打零工,当地也多了一个小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