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君朔 2024 年 4 月 15 日来源:思想坦克
「……目前美国很吃力的在同时支援两场战争。这两场战争需要的东西如炮弹和飞弹防御让美国的能力非常紧绷。在中东水域的部署以吓阻伊朗并维持关键的航道开放 ,让美国海军的军力很吃紧。打击叶门青年运动也会耗费资源如小鹰飞弹,这个飞弹是美中发生冲突时很优先用到的武器。这些都是一个更大问题的表象:美国面对 多场、互相关联挑战时的能力和军工产能越来越萎缩。………」 ──〈下一场全球战争〉,Hal Brands,《外交事务》双月刊,2024/01/6
「……把武器持续送进去能让乌克兰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固的地位等待双方进行谈判的机会浮现。这也提供一确保乌克兰有在长期抗战中获胜、俄罗斯承受战略失败的机会。………」 ──〈间谍之道与治国之道〉,William Burns,《外交事务》双月刊,2024/02/01
「在同一星期里,拜登承诺以色列若遭到伊朗攻击时美国坚若磐石的支持,对菲律宾遭受中共攻击也作了同样的承诺。别忘了还有乌克兰喔!没有人想起『帝国过度扩张 』(imperial overstretch)──Gideon Rachman社交媒体X上的发文,2024/04/14
一个月前在耶鲁大学的保守派智库「巴克利研究所」举办了一场题为「美国应该优先考量台湾,而非乌克兰」的辩论,这场辩论本来并没有引起台湾政策圈、政论圈或是 媒体的注意,直到卫城出版社的编辑洪仕翰在脸书上对这场辩论双方论点做了详细的介绍后,该贴文获得将近1500次的转发,可以说引起了不错的回响,这背后可能 的原因是参与双方都是各自领域的重要意见领袖,因此其观点即使不同,但读完后不论站在那一边都会有不小的收获并引发更多的思索。
当然,这场辩论讨论的并非抽象的主题,而是牵涉到全球秩序是否能重回稳定,台湾人是否能继续过着尚称幸福安康的「小确幸」生活的重大问题,因此对双方论点 做进一步探讨,然后做出综合评论有其必要。 不过在进入具体讨论之前,有几点值得先提出来说明。
「援乌、护台孰优先」的辩论早有先例
首先是这场辩论并非针对此主题的第一场辩论,去年4月24日在著名保守派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就有一场同样的主题的辩论,其中主张应该准备台海战争应该优先于支援乌克兰 的同样是「2049计划研究所」负责人、担任过川普时代副助理国防部长的Elbridge Colby,站在另一边认为帮助乌克兰打赢和台海一样重要的是哈德逊研究所的总裁John Walters, 他对此所提出的论点和本次站在同一方的著名东欧史学家,耶鲁大学教授Timothy Snyder有些不同。
John Walters比较是站在美国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角度去和Elbridge Colby进行辩论,而Timothy Snyder是首先强调输掉俄乌战争对现存国际秩序有不少破坏性的后果。 另一方面两人都有点出放弃乌克兰会让美国在盟邦眼中的可信度大减,而且中俄有一定程度的联盟和互相支援,因此一边的形势或者是结果会对另一边有重大的示范 效果。 但John Walters还谈到了更多军事战术层面的细节,主张美国能够两边兼顾而Timothy Snyder对此只强调俄乌战场已提供了各种实验新武器的机会让中共看到后贸然开战的顾忌会更多 。
基本理念相近的辩论才有实质意义
第二是这种主题的辩论其实算是同一阵营内部对于达成目标的策略意见不同而产生的争论,双方的基本价值和国际形势的解读其实没有太大的不同,因此在两场辩论中,不论是 正反方都会一直强调他们都希望乌克兰、台湾能在美国支持下分别战胜俄罗斯和吓阻中共侵台,只是Colby强调在美国资源、印太盟邦备战状况堪忧下,俄乌战争需要让欧洲担起 更多的责任来确保乌克兰能赢。
但如果这两边的任何一方去和认为俄乌战争是普丁在美国与北约进逼下被迫动手、乌克兰胜算越来越渺茫,根本不该硬撑的著名国际关系学者、芝加哥大学教授John Mearsheimer或 是知名财经/地缘政治分析师James Rickards(其所有著作均有繁体中文版)辩论的话,可能就连对事实是什么的基本共识都没有,而沦为各说各话甚至互相指责。
第三点比较特别的是,虽然俄乌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双方对于俄乌战场上具体发生的状况着墨不多,Timothy Snyder都是从假设乌克兰战胜或是战败对于国际秩序有何影响作出 推演以支持论点。 Colby这次因为Timothy只谈高层次的战略议题,就没有像去年那场直接和John Walter为了美国的武器库存和生产到底够不够让台湾、乌克兰都获得足够的供给发生激烈的争论,但从这点 出发配上本文一开始的3则并不让人乐观的引文便能对这个主题做出更有意义的讨论。 而且这场辩论是在1个月前举行,双方并没有考虑到现在连中东战场都刚发生伊朗首次直接对以色列发动报复性攻击而有升高的风险。
万一俄乌战争乌克兰在资源吃紧下战败或是今年11月白宫易主,川普直接逼迫乌克兰割让部分领土以求结束战争的话,当然会如两位主张不能偏废台海和台湾大多数评论家所 认为的会对美国在盟邦心目中的可信度有不小的损伤。 但反过来说,如果在美国坚持不提供乌克兰某些强力杀伤性武器避免攻击俄罗斯本土或是派兵参战的话,目前只能祈求如现任CIA局长在第二则引文中所言,要进行长期抗战以 待转机。
援助排序重列或许才是次佳解方
但再考虑到第一则引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知名战略学者Hal Brands对美国军事资源吃紧的具体描述和第三则《金融时报》国际事务专栏作家Gideon Rachman在X上发文所透露出来的 忧心,如果这两场进行中的战争结束都是遥遥无期,中共又在南海加码逼迫菲律宾,正是为了要维持美国世界秩序维护者的信誉,对战略目标重新进行排序以防资源无效率的消耗 其实是很合理的主张,也是防止信誉在空泛的全面承诺下失去可信度的真正有效次佳解方。
其次这两场辩论比较可惜的是主张俄乌战场需要全力支援、不能放弃的一方都没有考虑到欧洲有能力逐步扛起支援乌克兰的大任,因此把美国支援看成是乌克兰要赢得战争这个正反 双方都同意目标的唯一解方。 虽然欧洲目前在各方面如军队数量、及时投入战争的能力、武器、弹药生产的速度、指挥架构的完整以及各国军事预算上都还远远不让人放心。
但法国总统马克宏2月底在支援乌克兰会议上丢出震撼全场的不排除派兵到俄乌战场的发言,代表了主观心态的革命性转变,这甚至比客观的军事实力还更关键。 虽然主要的北约大国都马上发言反对,但更迫切受到俄罗斯威胁的北欧和波罗的海三国政治人物许多随后都纷纷表态支持对此进行讨论。
欧盟必须负起援乌重任
尽管《华尔街日报》有报导一些国家把马克宏这种发言当作是他对戴高乐将军的拙劣模仿,但丢出一个类似戴高乐将军当年追求独立自主的新战略绝对是承平日久,躲在美国撑起来 的北约保护伞之下的关键第一步,而且北约欧洲成员加起来的经济、工业、科技实力其实足够建立一个强大、自主的军队,对照在欧亚大陆另一边的经济大国日本都在岸田首相推动 下积极提升国防、军事实力和改革并和南韩修复紧绷已久的外交关系,战争就在门口打了两年的北约欧洲诸国实在没有理由继续装鸵鸟,反而是应该趁危机展开拖延已久 的各项必要革新。
最后一个非常值得留意的点是尽管Elbridge Colby的生涯一路似乎没有和中港台有交集的部分,但在第二场辩论的回答观众提问部分中,他展现了对中共和当前两岸关系相当惊人的知识 ,如随口讲出中共刚解放前后打过的几场战役、讲到薄熙来在斗争中失势,还有中共目前在台海、南海的各种动作与2月在金门发生的撞船事件。
这代表他是因为综观国际局势渐渐感受到中共的强大威胁,于是积极地留意各种有关中共、台湾与东亚的相关资讯,最终变成大声疾呼抗中保台的顶尖专家,而不是因为他当初受过的训练 和是和中国相关,这和另一位当初并非走中共研究,但从2000年之后转型为知名对中鹰派学者的Aaron Friedberg有类似之处。
因此Colby对于中共当前的军事准备、经济实力与习近平的经历、行事和野心都有高于他辩论对手的掌握,也让他在辩论时很自然地显得忧心忡忡,并反覆强调要把优先顺位放在 台海,因为虽然不知道战争何时会爆发,但只要美国、台湾、日本准备的越好,越有机会让中共经过计算后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就达到了他颇受好评专书中所倡议的 「压制战略」(The Strategy of Denial)的目标。
彻底制压习近平的野心才是重点
总之考量到现在混乱的国际情势与美国的军力限于多分的窘境,从Colby提出的架构来思考美国的战略绝对有其必要:在两边不冲突下,当然还是要尽力支援乌克兰对抗俄罗斯,但不能让 乌克兰的军需排挤到印太区域备战的需求,而该逐步交给欧洲国家自己去处理。
这样的主张在Colbdy看来并非如辩论对手所言是把消防车从火场拉回来,停在另一个实际上还没失火的高风险地带摆着不用,而是面对一个美国有史以来最强大 的对手,如此才能避免发生忽然开战却措手不急的心肌梗塞,要防止这状况发生,就要把重心转到台海,让所有利害相关国家全力备战,彻底压制(deny)习近平开战的念头。
作者有个云霄飞车式的人生,曾很轻松的进了不太好进的美国学校博士班,以为自己会是华文社会科学界的明日之星,又因为一个乌龙,更「轻松」的被 踢出来,开始闯荡亚洲江湖,到处求人下单,到目前为止的心得是「我32岁以前到底活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