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尔德 2024 年 5 月 2 日 来源:思想坦克

图片来源:达志影像/美联社

四月是美中台忙碌的月分

就在赖清德筹组新政权之际,一连串攸关美中台三边关系发展的事件在四月接连上演,除了月初马英九登陆实现了二次马习会心愿,到了四月底美中台大事更目不暇给:先是四月二十日美国国会通过八十一亿美金的《印太安全补充法案》(Indo-Pacific Security Supplemental bill),总统拜登(Joe Biden)随即签署生效,而台湾将是此一法案主要受益者;接着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二十四日起访华三天;随后号称代表台湾「新民意」的十六名蓝军立委们在党鞭傅昆萁带队下于二十六日登陆、进京荣获中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召见。四月底这几件大事都对台湾有重要影响,也必须一起放在美中竞争下的印太地缘战略架构下来分析,以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与效应。

《印太安全补充法案》开宗明义就是要对抗中国在印太地区野心勃勃的扩张。台湾在野党对美国军援台湾也不敢表示反对,顶多批评美国口惠不实、承诺交付台湾的武器延误过久。而中国国台办则照例照本宣科「敦促美方以实际行动兑现不支持台独的承诺,停止以任何方式武装台湾。」值得注意的是,当布林肯到北京与外交负责人王毅会谈时,虽然王毅再度警告美国「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要求美方「不将台湾作为工具遏制中国等承诺,停止武装台湾,支持中国和平统一。」但并没有因对军援中止布林肯访华行程,对中国而言,军援台湾比军售更严重,但中国反应甚至比过去美国军售台湾时还低调平和。

中方更需要美方来访解套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交对布林肯来访使用的措词── 布林肯是「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访华。爱面子的中国,过去公布习近平与拜登通话多是用习近平「应邀」通电,这次却承诺是主动邀请。布林肯此行是总结今年以来多次中美高层互动的结果,包括:一月王毅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立文(Jake Sullivan)在泰国会谈,二月和四月的美中国经济金融工作小组会谈,四月二日拜登与习近平通话,四月四日美国财政部长叶伦(Janet Yellen)访中,还有更近期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克里腾布林克(Daniel Kritenbrink)与白宫国安会中国和台湾事务主任贝兰(Sarah Beran)访问北京。对上述美中高层互动,中国官方都没有用「邀请」这个字眼,例如叶伦访中是用「经中美双方商定」。即使布林肯访中是拜习通话时就敲订的,但中方使用这个字眼也透露出中国非常欢迎、甚至是「需要」布林肯来访。

四月初叶伦访中使用一个对中国很不利的字眼:「产能过剩」(overcapacity)。简单地说,美国认为中国生产的产品超过中国国内需求,一定会向全球倒货,但中国产量甚至超过全球需求总合,其结果就是再一次造成各国产业萧条、工人失业。中国也警觉到美国要用中国产能过剩为由,再度对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进行报复,这对中国是个恶噩──国内市场才因房地产崩盘而重伤,好不容易第一季因外销激增而出现经济复苏迹象,一旦美方祭出进口管制将再度重击中国经济,尤其对习近平念兹在兹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更不利──包括电动车、太阳能光电等「绿色」产业都是习近平寄予厚望的经济新动能,也是西方国家担心会低价倾销的洪水猛兽。

北京最惧美国以中国「产能过剩」之名再行贸易报复

北京希望借布林肯来访,透过他能说服拜登不要再对中国产品下杀手锏。因此,王毅与布林肯见面时要求「停止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的虚假叙事。」, 停止对中国企业「非法制裁」;习近平则对布林肯强调,中国乐见美国能繁荣发展,也希望美方也能积极正面看待中国的发展。 「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第一颗纽扣』扣好了,中美关系才会真正稳下来、好起来。」中国最在乎的,还是美国对中国发展的打压限缩。中国经济需要美国市场,更需要也在四月底访中的马斯克(Elon Musk)这样愿意投资中国的美国资本家。

不过,布林肯此行并未能满足两国各自的「礼物清单」──布林肯和王、习会谈后,在北京记者会上继续批判中国产能过剩;美方希望中国停止供应俄国可用来制造攻乌克兰武器的军民两用原物料,但中国也没承诺。至于台海、南海等老问题,还是各自表述无共识。不过中方也肯定去年十一月拜、习两人会谈达成的「旧金山愿景」,这等于肯定面临连任挑战的拜登。

二○二四的美中关系应会平稳

就如美国智库CSIC的专家甘迺迪(Scott Kennedy)对二○二四年美中关系的定性:「无冲突管理竞争」(Managing Competition without Conflict)。相较拜登其他重要外交决策,包括阿富汗、乌克兰到加萨,对中战略是相对成功的;在这个选举年,拜登既不会对中国松手,也希望稳住美中关系不要出现冲突。

「缓和紧张、降低风险」对美中双方都有利。虽然习近平会见布林肯时引用中国成语「不日进,则日退」形容中美关系,希望双方团队能积极实现「旧金山愿景」,实际上中美两国存在基本矛盾不是隔一个「够大的太平洋」就能解决,其中当然包括台湾问题。因此,美中双方这次有共识要具体推动的合作其实只有商讨人工智慧(AI)的规范,以及扩大包括留学生在内的两国民间交流。

对于台海紧张美国只能寻求「无冲突管理竞争」,包括强化两边军事沟通管道。一方面面临内部经济危机,另一方面地缘战略大结构难以改变,中国对台湾虽然继续画红线、武吓威逼不停手,同时也转而著重「软的一手」统战,并急于在五二○台湾总统就职前出手,包括马习二会、释出旅游红利,到引诱傅昆萁等「破冰先锋」入京朝拜等, 在美国大选底定、美中关系架构或许会出现变化前,今年北京会更着力对台湾内部的离间分化。

祸起萧墙才是台湾最需担忧者

当台湾内部愈多人甘于被中国统战时,也将面对美国更大质疑台湾抗中决心──就如美国曾担心提供先进防卫设备给台湾,可能让相关军事机密流入中国手中。除了要忧心中国对在野党与民间的统战,赖清德政府在「对等、尊严的前提下和中国展开交流合作」的起手势会是什么也值得关注。此外,台湾候任经济部长郭智辉被誉为最懂半导体的经济部长,但过去掌舵的祟越曾经协助中国华为建设晶片厂,这是否已向美方解释清楚、取得华府谅解与信任?

过去四年美国政府对台湾的支持大概是一九七○年代以来最高的,也是台湾安全强力的外部保障;对赖清德新政府而言,更要担心中国对台湾内部分化,祸起萧墙会是如今台湾最大的安全危机。

 

作者本名郭宏治,资深新闻工作者、专栏作家。 SUNY-Binghamton 社会学硕士,台大经济系学士。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