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2024 年 5 月 16 日来源:思想坦克
从政治的恩怨情仇透视自由时报
比起中时、联合,甚至苹果等报纸,自由时报的崛起与发展,过程既复杂又曲折。讲历史,它起源最早;讲投资,它下手最重,讲发行,目前它是第一,讲影响力,却得打个问号。
台东导报,自由时报最前身
谈起自由时报的历史,得追溯至一九四六年(民国三十五年)。当时,三民主义青年团台东分团在台东市办了一份机关刊物,叫做「台东导报」,想见是国民党的喉舌。不过,在台东这个全台最偏僻、人口最少的县份开办一份党报,究竟能有多少读者、发挥多少影响力,令人质疑。不知国民党相关党部是否还存有这份档案,至少在国家图书馆查不到任何踪迹。
这份刊物办了两年,因经营不善(怎么可能经营良好?)宣布关门。但奇迹发生了:台东县的老国代陈振宗先生居然有兴趣接收,并改为日报,取名「台东新报」,继续经营。当时尚未戒严,亦无报禁,「台东新报」成了台湾东海岸的第一份报纸。这份报纸的内容如何?年代久远,查考不易,不知台东图书馆有无收藏?但这份「日报」只办了一年十个月,也因不堪亏损,宣告关门大吉(一九五○年十月)。此时台湾已进入戒严时期,停刊后的日报,申请改名复刊,非常不易。至一九五二年七月,经县党部主委吴若萍申请,竟然获准复刊。这次的复刊经营最久,维持了八年半。到了一九六一年元旦,实在撑不下去了,只能找人转让。台湾人爱办报,真是先天的DNA,居然就有人接手,改名「远东日报」,继续发行。那时取名「远东」,确也名副其实─「远在台东」是也。 「远日」办了十七年(一九七八年),还是因财务问题再度易手。这次换老板,不但改名为「自强日报」,报址也迁到了彰化。根据当时法令,不准许创刊新的报纸,但原有的报纸可以易地发行,但必须该地没有其他报社设立。彰化县确是一片「空地」,「自强日报」改设彰化,属合法搬迁,加上党部的关系,在台东办了三十多年的报纸,从此挥别台东的老家,搬到彰化发展了。
台东导报再变身自强日报
「自强日报」的负责人是吴阿明先生。吴先生能言善道,为人风趣,早年即加入国民党,从事党务工作,曾获国民党提名,出任第二届及第三届台北县议员。国民党执政时代,他虽然学历不高,却博得党的「关爱眼神」,不但荣任北县议员,也出任劳工党部代表。那时的劳工党部,不是争取劳工权益的机构,只是徒有其名,做些劳资沟通的工作,有时甚至站在资方的立场,讲些不着边际的话,表面上讨好劳工,实际上最重要的功能则是防止工运,因为国民党在大陆吃过工运的苦头,共产党利用工运,将国民党整得七荤八素。国民党在台湾,绝对不让工运有一丝一毫的空间。吴先生能言善道,又有本省籍的背景,用他作为劳资之间的调和人士,实乃得人。
吴阿明担任国民党干部,也负责辅选工作,我曾听吴亲口说过,竞选期间,以大麻袋装着现钞到处分送,事实上,国民党执政时期,哪一位民意代表可以不买票而当选?见者均不以为意。我在自由时报服务时,一位司机先生告诉我,他曾载着满满一袋一袋的现钞,先开至吴府,分装成小袋,再依选举人名单交由里长分送。那位司机笑着说:「天底下有这么好的代志,拿钱不用收据,分钱只凭口说。」拿了多少,神鬼不知,分出去多少,永久的秘密。当事人只求当选,白花花的钞票买个立委、监委,中间有无流失,不是计较的要素,当选与否,才是真正的关键。
林荣三接手自强日报
吴阿明攀上林荣三先生的关系,应该是一九七五年、林参加首届增额补选立委的因缘。吴担任林的选举左右手,并建立林与国民党的关系(因为林尚未入党)。此时吴担任「自强日报」董事长,而「自强日报」当然没有能力「自强」,乃不断举债度日,而债主就是林荣三先生。一九八○年四月,传说林以四千万台币收购「自强日报」,次年元旦,改名为「自由日报」。此一传说,吴阿明从未承认,他曾告诉我,因为负债太多,无力偿还,只能将「自强日报」所有权转让予林荣三,林应允继续聘任他为董事长,但并未支薪,林则挂名「创办人」。报纸实权仍在林的手中,董事长只做一些事:一、编辑部每天例行的编采会议,吴一定到场,监督编辑方针、新闻取舍,以及专栏的立场。二、自由时报的特殊制度,社论写竣后,影印数份交社论小组审核订正,当时总主笔悬缺,审核者除创办人外,即董事长、社长(林荣三次子)、副社长(笔者),主稿者(共四人,轮流执笔,均为社内同仁,我不参与写作),有问题的稿件共同讨论。吴阿明的功能便是看老板的眼色发言,有时主稿者与创办人之间不免意见相左,此时吴必然一马当先,力护老板的意见,并且引经据典,让写作者无言以对。我们旁观者只能一笑。三、他维护日本的立场几乎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某次一位知名作家(姑隐其名)为「自由」撰写社论,其中一段斥责日本某件对台不合理的政策。吴阿明坚持删去,只为不得罪日方。次日见报后,果然作者打电话来报社,二话不说,坚辞社论写作。他指出,「自由时报」亲日媚日到如此地步,他只有停笔一途。综合观察,吴在报社的功能便是揣摩上意,维护老板的观点。林荣三为人做事有时不免冲动激情,但仍顾虑大局,重视是非,尊重文人,但吴护主心切,求取表现,有时反而弄巧成拙,颠倒是非。吴阿明设有汽车零件厂,为丰田公司制造零件,加之日文流利,与日方交往密切。在日本朋友面前,他是台湾第一大报的「会长」(董事长),份量不轻,他甚至自夸二十三岁前是日本人,二十三岁后才成为台湾人,社内同仁、甚至老板父子也深知其心态与利益,均一笑置之。
自强日报易名自由时报
吴是林荣三的心腹,因为他深知林的背景与好恶,他们开始合作于林投资自强日报。一九八一年元旦,自强日报改名为自由日报,八七年九月再改为自由时报。其间六年余,自由日报默默无闻,新闻及评论跟随着国民党的步调而行,因为此时林荣三的官运正隆,从增额立委做到监委,九一年再当选监察院副院长,这些当然都是国民党的恩赐,此时办报,怎敢拂国民党之逆麟?
真正转弯的契机,应该是一九八八年李登辉出任总统之后。
我在前文中曾谈过,李登辉虽为国民党员,并由国民党提拔为副总统,进而因蒋经国逝世,登上总统大位,但在他内心中,从未认同国民党的理念与路线,甚至将国民党视为「外来政权」。如果我们公平评断史事,一九四九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开始,以迄一九八八年蒋经国过世,其间四十年,均由蒋氏父子执政,表面上虽然标榜民主自由,实际上却是独裁专制,并且以党治国,以党领军。不可讳言,当时的政权不仅是蒋氏当家,党政运作几乎是外省籍者一把抓。我于一九六七年应聘在台南一中新化分部任教,该分部校长为省籍人士,但当时风传,所有省立高中校长几乎都需透过党部的关系始获任命,台南一中新化分部校长为惟一的省籍校长。所以省籍人士为官者,在内心中,必然认为他们是被利用的二等官员,得不到中枢的信任。
同为台籍,与李登辉结盟
再举一例:一九七八年,我担任台中台湾日报总编辑,该年六月,林洋港出任省主席,在我眼中,他算是国民党内的开明人士,谈话应有可读性,因此他上任不久,我即约他接受「台日」专访,他不但立即应允,并请我在他的官邸午餐,边吃边谈。我依约到访,并随带一名记者记录,当时座中,除了林的一名随身秘书外,竟然还有一名「特务」在侧,经过介绍,竟是中坜事件中镇压群众的警察局长,林洋港调任省主席,他也以秘书身分随侍左右,担任监视工作。林嗜酒出名,斟酒必定满杯,他戏称为「表面张力」。我们在访谈中,自不免有些敏感问题,林主席正待作答时,这位先生立刻拿起酒杯说:「喝酒!喝酒!」或是「干杯!干杯!」故意打断话题。林主席当然心知其中奥秘,也只能端起酒杯干杯为敬。从这些小事上,可以看出,蒋家用人,心中确有省籍的区隔,尽管官至省主席,还要派「特务」盯梢。试想李登辉何能例外?他的伪装能力极强,今日看来,以蒋经国之精明,也未能识透李氏之矫饰。
李登辉即大位后,以他过去的背景来看,既无班底,亦无死忠,因此只能从国民党中的菁英挑选李焕与郝柏村为行政院长,收服他们的政治野心,并且组「统一委员会」表明他绝不背离国民党原有的路线。然而,文宣方面,几个重要的报刊几乎都与国民党有相当渊源。此时,已迁至新庄的自由时报与他搭上了线,林荣三与李登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愿以他庞大的财力全面支持李登辉的执政。他们内心的痛点是一致的,他们的共同利益与思考模式也是一致的。他们在蒋氏执政时,遭受极大的挫折。李登辉在蒋经国身旁必须侧坐以示恭敬,不敢有丝毫违抗;林荣三在党内也受尽那些高位者的闲气,他曾告诉我,宋楚瑜任中央党部秘书长时,曾要求他的建设公司任用十余名宋的人马,甚至党方直接要求他捐献巨款作为选举经费,而这些金钱最后落于何方则无从查考。这些闲气长期累积后,焉能不形成怨怼?某日,他率领妻、子及吴阿明共同拜见李登辉,李问及他今后的愿望如何?林答:希望做一任监察院长。李未正面作答,此后的发展,只给了他副院长的位子。此事令他大为不满,认为必是宋楚瑜从中作梗,因此,此后的自由时报对宋展开全面火攻,也使外界普遍认为「自由」是「反宋时报」。
促销奏效,报份大幅成长
这些内心的不平,使李、林之间的合作更趋紧密,自由时报力捧李的政策与作法,毫不隐讳,而联合报与中国时报则不时强烈批评李,李在四顾茫然之际,也只能对自由时报寄予厚望。李与林间的沟通管道是总统府机要秘书苏志诚。林与苏之间几乎每天都会通电话,甚至英文版「台北时报」(Taipei Times)的创刊,也是李的意见。他建议林创办一份英文报纸,俾作为对外宣传的工具,林在考量之后,认为既可利用「自由」的印刷设备,其他诸如广告、发行、财务、总务等事务,均可由「自由」现有人员兼职,减轻不少成本,于是招兵买马,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已成军。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五日正式发行,总编辑为司马文武(江春男)。林本人不谙英文,竟然办一份英文报纸,迄今仍在赔本发行,知情者才知道,这是李登辉赋予的使命,也是林与李之间建立更紧密关系的一份献礼。
一九九五年,纸价上涨,各报纷纷调整售价,自每份十元涨至十五元。只有自由时报坚持不涨,仍卖十元。此一坚持,使「自由」的发行量有突破性提升。其实在九二年时,「自由」借着庆祝创报十二周年的机会,举办回馈读者的抽奖活动。活动期间,订阅半年以上报纸便可抽奖,最大奖为别墅,还有汽车及黄金,手笔之大,为报界前所未见。活动一推出,立即造成业界大震撼,也即时提升发行量达二十万份,可惜事前准备不足,印刷设备不及供应,分销单位甚至以中时、联合分送订户,填补缺口,加之人才不足,报纸内容并未与发行量同步提升,此一窘境直到三年后方才全部解决。因此九五年因不调整价格所增加的报份,均因新印刷机启用而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使各报为之侧目,始知林荣三的财力雄厚,在报业市场中,终于与中时、联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互为奥援,林、李关系紧密
「自由」突飞猛进的气势对李登辉巩固领导中心的地位势必有所助益。一九九五年联合报大力批李,李忍不住怒气,曾发言说:「我可以让大报变成小报。」并由某些外围组织发动退报运动,同时公开赞扬自由时报的公正立场与优异品质。此时自由时报志得意满,一九九六年八月在凯悦饭店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祝酒会,现场宾客满座,冠盖云集,李登辉亲临致贺,并发表谈话,认为自由时报的新闻方向才是台湾的主流民意。这场盛宴,不仅提升了自由时报的知名度,也促使林、李的关系更为密切。而李的内心思考,与国民党迥异的执政方向,拉拢民进党为其侧翼,以及将两岸关系定位为「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亦均由自由时报为其诠释,并加强论述。
这个过程是值得记录与思考的,李、林都是国民党老党员,一位荣任总统,一位官居副院长,都经由国民党的提携而膺此高位,但他们与国民党交往的过程中,并未受到国民党真正的重视,他们的内心是受到挫折与伤害的,他们最后反叛国民党,敌视中国,不喜欢外省人,良有以也。
气息相通,与扁每月共餐
其实林荣三与民进党之间,并无任何渊源,他的理念仅是「台湾优先」、「本土优先」。他希望李登辉的政治生命能一脉相承,由连战继任,未料因连宋对抗而使陈水扁渔翁得利,登上大位。开始时,林与阿扁之间并无可以沟通的管道,但由于理念一致,气味相投,阿扁也执礼甚恭,竟而结为好友,据林亲口告诉我,他与阿扁每月共餐一次,并提供若干政治及财经方面的建议,阿扁也谦受指教。凡不能行者,必派林全赴林的办公室解释原委。林因受到如此尊重,与国民党时代有天地之别,焉能不全力支持阿扁的执政?
阿扁卸任后,自由时报力捧苏贞昌,希望苏能继任大位,未料,二○○八年第十二任总统选举时,民进党竟形成「谢苏配」,主角是谢长廷,选举结果,再度政党轮替,马英九上台,自由时报此后毫不留情抨击马的种种施政。虽然仍继续捧苏,但大势已去,终究不了了之。
现在的「自由」几乎成了独派的喉舌,对蔡英文的某些温和政策也予以无情的批评。自由时报这一段从深蓝到浅蓝,再从浅绿到深绿的过程,既是「新闻史」,也是「政治史」。它所表现的新闻方向、新闻评论、专题报导、公共意见,对今后学者研究台湾自一九八八年后三十年来政治起伏的前因后果,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
作者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之中国美术史研究所毕业。毕业后,进入故宫博物院任助理研究员,从事艺术研究工作三年半,后转至新闻界,曾任:台湾时报总编辑,台湾日报总编辑。 1979年赴美,曾任:旧金山远东时报总编辑,纽约中报总编辑,纽约美洲中国时报总编辑、总主笔,纽约北美日报社长。 1987年返台,历任中国时报总主笔、自由时报副社长等职。
书名:《意外的新闻人生──编辑台忆往》
作者:俞国基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时间: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