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 DC.

7 9 月, 2024 5:20 下午

本月退党人数: 1
总计退党人数: 9
萧红

1935年12月,鲁迅以奴隶丛书名义将萧红的《生死场》(原名《麦场》)在上海出版,并为之作《序》,其中写到:

“(从这本稿子)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

萧红由此一炮而红。至1942年1月22日她病逝于沦陷的香港岛为止,这位由鲁迅力捧的东北才女虽然只活了31年,却留下了几部长篇小说,多部散文及短篇小说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光芒四射。其传奇事迹先后拍成两部电影,堪称作家中绝无仅有。

萧军

 

不过,大概在下驽钝之极,对于萧红及其第二任丈夫萧军的小说作品略有腹诽。仅撰此文以抒胸臆,并就教于方家与一众读者。

一)《生死场》结构松散,文字不合规范处比比皆是,令人难以卒读

鲁迅序仅只善颂善祷,胡风作的《〈生死场〉读后记》却在超过三页篇幅的具体的赞语之后,写了这样一段话:

“然而,我并不是说作者没有她的短处或弱点。第一,对于题材的组织力不够,全稿显得是一些散漫的素描,感不到向着中心的发展,不能使读者得到应该能够得到的紧张的迫力。第二,在人物的描写里面,综合的想像的加工非常不够。个别地看来,她的人物都是活的,但每个人物的性格都不突出,不大普遍,不能够明确地跳跃在读者的面前。第三,语法句法太特别了,有的是由于作者所要表现的新鲜的意境,有的是由于被采用的方言,但多数却只是因为对于修辞的锤炼不够。我想,如果没有这几个弱点,这一篇不是以精致见长的史诗就会使读者感到更大的亲密,受到更强的感动罢。”

以下试举例为证。 (根据“风云时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0月初版《萧红精品集〈生死场〉》文本,例句后括弧内数字为页码)

粘沫从山羊的胡子流延着(9);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地踱走(9);在草帽的盖伏下(9);跌步的农夫(9);蝴蝶们远近的翩飞(10);一切都回藏起来(10);虫子们也回藏不鸣(10);两只蝴蝶飞戏着(10);她生不出磷膀来(10);她的身子继续向前伏动(10);慌张着心弦(11);午间的太阳权威着一切了(11);跌脚厉害的时候(12);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12);她去扬翻柴堆(12)他不停的向前跌走(13);听遍了每张叶子的刷鸣(14);二里半(人名)和乡邻动打(14);他去抽拔身边的一棵小树;(14)她哭抽着(15);门扇摔摆的响着(15);不是好兆相(15);她像微点的爬虫(15);阳光比正午钝了些(15);她发着直声(16);布遍了的声波旋走了满院(16);王婆荡一荡头(18)草茎折动出细微的声音(18);常常和她闹嘴(18);受着辱一般冷没下去(19);高粱地像要倒折(20);榆树吹啸起来(20);全庄忽然裸现(20);高粱和小树林一般森严着(20);村家各自在田间忙(20);前腿在地上跺打几下(20);头发绞卷着(21);头发红色而且蔫卷(21);小马飘扬着跑(21);尾巴也不甩摆一下(22)太阳圆轮在上端(23);筐子摇摇搭搭(24);花穗颤在那里(24);发育完强的青年(25);她急旋着走回院中(25);女人去抚媚他(27):完全灰色下去(27);用面孔无心的笑了一下(30);错非你(30):挤过人围( 31);孩子拐拐歪歪(31);心立刻发呕一般颤索起来(32);她被恐怖把握着了(32);眼角的线条更加多的组织起来(33):艾蒿的气味渐渐织入一些疲乏的梦魂去(33);把小灯列得和眉头一般高(34);小屋变做地下的窑子一样黑重(34)二里半作窘一般的咳嗽(34)每个人起着微小的动作(34);太阳的光线从高空忧郁下来(35);阴郁的气息到处撩走(35);黄豆秧蓬蓬在地面(35);也有的地面完全拔秃似的( 35);田间憔悴起来(35);牛们流着口涎愚直的挂下着(35);向自家的场院载拖高粱(35);用腕力掳住病的姑娘(35);不是想要接吻她(35)他只是想动作一切(35);金枝打厮着一般(35)手指四张着在肚子上思索了又思索(36);像是女儿窒息了她的生命似的;(37 )树棵仿佛是关落下来的大伞;(37)凄沉的阳光(37);田间望遍了远近的人家(37);深秋的树为了惨厉的风变,脱去了灵魂一般吹啸着;(38)它为了耕种,伤害得只有毛皮蒙遮着骨架(39);她努力镇压着自己(40);那回忆却开始织张;(40)挥刀的人又向第三个人作着式子(40);有的从折断处涔滴着血(40);在这腥味的人间;(40)一个恶面孔跑出来,裂着胸襟(41);看着钱比较自慰些; (41)家中地主的使人早等在门前(41);女人们像松树子那样容易结聚(42);她为着笑,弄得一条针丢在席缝里(42);王婆永久是一阵忧默,一阵欢喜(42);生着斑点在鼻子上新死去丈夫的妇人(43);她用麻绳穿着鞋底的唦音单调地起落着(43);中年妇人望察着而后问(44);她故意在讲骗话(44);她羞羞迷迷地回家去了(45);她们言调更无边际了(45);为了烟,房中也不觉得寂寞,热气作伴着她(46);声音弱得柔惨欲断似的(46);耳朵春天要脓胀起来(47);妈妈们摧残孩子永久疯狂着(47)被子仍然伏盖在肩上( 47);仿佛是猫忽然被斩轧(50);声音开始低嘎(50);王婆昏旋了,为着强的光线(50);男人们计虑着明年的耕种(50);摇闪的经过炉灶(51)通红的火光立刻鲜明着(51);男人们也把嘴角合起来(51)王婆感到不能意料了(51);王婆看一看赵三的脸身(51) ;她的心徘徊着(51);那是一块恶祸(52);她们是满脸盈笑(52);她扭着大圆的肚子走出去(52);赵三焦烦着;(52)王婆意度这事情是不远了(54);王婆的头沉埋一下(54);那也是跌子了(55);铲锄刘二爷(55);说话不像从前那样英气了(55) ;王婆同他激烈地吵打(56);农民们蛰伏的虫子样又醒过来(56);一碗豆腐脑是怎样舒畅着平儿的小肠子呀;(59)他喝豆腐脑作出大大的抽响来;(59)铜板兴奋着赵三(61);又走到搭着小棚的地方去挤撞(61);温暖在那里蒸腾起了(62);全个农村跳跃着泛滥的阳光( 62);小风开始荡漾田禾(62);恐怖仿佛是僵尸,直伸在家屋(63);屋内妇人为了生产疲乏着(65);金枝被男人朦胧着了(66);牛或是马忙着栽培自己的痛苦(67)木杆被撞掉,狂张着(67);玉米响着雄宽的叶子(69)闷着刺到柴栏去哭(69);村人凄静的来看她(69);那个驱车人麻麻烦烦的讲一些(70);钱帖毛荒(70)菜市过量的纷嚷(70);小脸孔又爬着眼泪了(72);女人们大大的哭起(75)他一切愉快着(76);使她带着怨悒回去(76):爹爹飞着饭碗(78);永年悲惨的地带(78);嗡声喧闹的阵伍(79);迷漫着每个家庭(79);她更忧伤而俏默了(79);满屋地旋走(80);她更爱烦想(80);被蚊虫迷绕着(80)满脸起着云片(80);官项杀死哥哥的(81);她向妈踟蹰着(81);他红色的大手在人前窘迫着了(82);不住的胡乱的扭搅(82);女人作嘎的不愉悦的声音来近赵三(83);太阳变成圆轮,当在人头(83);嘴上的白囊一动一动的(84);王婆被凉风飞着头发(86)日本棋子振荡的响着(86);汽车闹嚣着了(87);旗子摆摆有声(87);那一些作出媚笑杂样的人(87);山羊拂摆着长胡子(87);飞机拖起狂大的嗡鸣飞过(88);惨澹而忧伤的谈着(88);树影造成圆形(88);村中添设出异样的风光(88);人们忧郁着徘徊( 89);公鸡用挂下的手提着(89);另一只手不住的抹擦(89);警笛嚣叫起来(89);用斜眼神侮辱赵三一下(92);把自己摊散在炕角(92);年轻时的气力全都消灭(92);心脏发燃了一刻(93);轻松充血的身子(93);赵三阔大开胸膛(93);视线从地平面直发过去(93 );起中的一个尚拉着她的孩子走(94);忧伤在前面招示他(94):他更走(94);李青山的计划严重着发表(96);他在黑色中消灭了自己(97);摇摇摆摆着他讲话的姿势,摇摇摆摆着他自己的心情(98);日本子可不要它,老得不成样(100);二里半可笑的悲哀的形色跟着山羊走来(100);他一看见她便宣传她(101);他的胡子也感到非常重要而不可挫碰一下(101);天空从山脊流照下来(101);大树群在正午垂曲的立在太阳下(101);天光与人们共同宣誓(101);完全用膝头曲倒在天光之下(102);蜡烛在壮默的人头前面燃烧(102);哭声方锥一般落进每个人的胸膛(102);人们一起哭向苍天了(102)大群的人起着号啕(102);好像一个病狗似的堆偎自在那里(106);露天睡宿打着透心的寒颤(106);身体不住的抽拍,绝望着(106);她的头脑空空尽尽了(106);看她作窘的样子(107);一些搅扰的街道(107)立刻觉得自己发羞(108);前仆后折的笑(109);她的脖子装好颤丝一般(110);渐渐想得饿化起来(110):最后声音消灭在白月的窗纸上(112);小日本子搅闹乡村(112);怅然了一刻(113);道旁大水壶的笛子在耳边叫(114);俄国老太太花红的头巾驰过她(114);她无助的嘶狂着(115)一种感觉通过骨髓麻寒她全身的皮肤(116);衣服下藏着猛壮的心(117):他们的心铜一般凝结着出发(117);李二婶子的喉咙使声音出来做出多角形(118);严重的夜,从天上走下(118);他休息在情妇的心怀中(118)他的样子已经很可惨(120);雨从山坡把娘儿两个拍滚下来(121);他用一只胳膊打着草梢轮回;(123)小树在骚闹;(125)他震动着往日的心波(125);载起暮色来在天上匍匐(125) ;理智勉强了她(126):凶壮着从屋檐出现(126);李青山的身子经过他(127);他流泪的手(128)二里半的腿颤跌着颤跌着(128);老赵三茫然的嘶鸣(128)。

上面胪列的可见胡风《读后记》中指出的第三点,“语法句法太特别了”。直截了当说便是文理不通!

骆宾基

非但《生死场》有此硬伤,署名“俏吟”的散文集《商市街》也充斥语病。例如:

“我直直接是睡了一个整天”(150);“心中感到幽长和无底”(150);“使我一个人拿沉下”
(150);“我十分和一架完全停止了的机器相像”(151);“我的心就非常跳”;(151);“门又严肃地关起来”(151);“繁繁忙忙的市街发着响”(152);“他把一件夹袍从包袱里解出来,还一件小毛衣”(153);“不好意思站起来满屋摆荡”(155);“都是喉头发着水声”(157);“铁激打着铁发出震鸣”(163);“阳光失去了暖力”(163);“我一点也不能认识她”(164);“挂胭脂的嘴”(165);“我的眼睛越来越扩大”(166);“突出的肚囊”(169);“两腿扭颤得发着疯”(171);“好像没有挂拿的马”(173);“起着哼声”(173);“天空打起云彩”(174);“踢撞着石子”(177);“太阳还没有走到正空”(179);“没有来过什么恶物”(180);“十分定心了”(180);“吸墨纸我无意地玩弄着”(180)“心像被拉满的弓放了下来一般的松适”(180 );“散散杂杂的这一些人”(182);“孩子似的偎依上去”(184);“翻扬了一阵”(186);“着湿的帽子,着湿的鞋子”(188 );
“捉着长耳环”(188):“开始打旋子”(189);“仍是踱荡着”;(189);“想头越想越充胀我”(190);“我从窗口升了出去”(191);“错综着许多角度的楼房”(191);“白云作出各样的曲线”(191);“高空的风飘荡我的衣襟”(191);“或是什么更严寒的东西在吸我”(191);“她在逐谁”(192);“颠颠断断地呼喘”(192);“合起眼来静着,默着”;“好像这几年没有别开”(193);“手烫焦了两条”(195);“腿团卷着”(195);“密结的起着绒毛”(195);“没有明暗的幽室”(195) ;“袜子在门扇上打着”(197);“穿上’傻鞋’”(197);“视线都被墙壁截止住”(198);“她满满足足”(198)“大耳环永远吊荡着”(199);“他生气我,我生气他”(203);“他的学说一到家就生出来”(205);“日本子捕去很多工人”(207);“日本子知道就不好办”(207);“急得要颤栗了”(208);“另一条鱼在游水响”(211);“小鱼忧郁起来”(212);“给它米子吃” (212);“因为我在快走而震摇着”(215);“江岸上的人影也消灭了轮廓”(221);“骂小姐们是恶魔是羡的意思”(223);“然而它们是走的,幽游一般”(227);“铁轨在江空发啸”(227);“这样的军舰正相同在战场上丢了腿的人一样”(228)。

原稿是刊登在哈尔滨的报纸上的。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编辑也就不管来稿是否文从字顺了。而且倘若分析这些文章的内容,应该说都是言之有物的。许多篇写的是挨饿受冻的切身感受,因为笔者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发配新疆期间也饱受饥寒交迫之苦,所以读来至感亲切!那绝非无病呻吟,文字游戏!

尤其值得庆幸的是,萧红聪慧过人,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她后来的作品几乎再也看不到无类似以上的语法句法毛病了。这位年仅23岁的北国才女迅速消除文字疵点,非复“滨城迺莹”,使广大读者刮目相看。

胡風

二)夏志清称萧红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实为不刊之论! 《呼兰河传》即其代表作。台版萧红精品集将之列为第1部最恰当不过。

《呼兰河传》完成于1940年12月,此乃其最后著作。该书《序》由茅盾撰写,长达11页。大概是茅公执笔的最长的一篇序言。在中国作家中除萧红外无人能获得这样的殊荣!

茅公这篇文情并茂的佳什分作五节,共约6400字,或可用“寂寞”二字概括。

其中第二节首段首句为:“萧红的坟墓寂寞地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次段末句是“然而躺在那里的萧红是寂寞的。”第三段末句“然而即使在那时(—即萧红完成《呼兰河传》的1940年12月,张注),萧红的心境已经是寂寞的了。”第四段:“而且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境时怎样寂寞的”。

茅公全文摘引该书的“尾声”后,忆述萧红在《呼兰河传》脱稿后想到星加坡去,并鼓动茅公夫妇俩也去。 “可是我不知道她之所以想离开香港因为她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她是希望由于离开香港而解脱那可怕的寂寞。并且我也想不到她那时的心境回这样寂寞。那时正在国共斗争的皖南事变以后,国内文化人大批跑到香港,造成了香港文化界空前的活跃,在这样环境中,而萧红会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等到我知道了而且也理解了这一切的时候,萧红埋在浅水湾已经快满一年了。”

“星加坡终于没有去成,萧红不久就病了,她进了玛丽医院,在医院里她自然更其寂寞了。……她忍着寂寞住在医院。…… (除炮火外)心境的寂寞,仍然是对于她的最大的威胁。”

“她咽最后一口气时,许多朋友都不在她面前,她就这样带着寂寞离开了人间。”

本文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抄录茅公的《呼兰河传序》,是想说明一点:萧红一生几乎都是落落寡合的,似乎只有鲁迅真正了解,深深同情并不断鼓励她。

她前后有过三次婚姻四个男人:首任丈夫,包办婚姻而来的汪恩甲;次任丈夫刘鸿霖即萧军;第三任丈夫曹汉文即端木蕻良。还有逝世前的挚友骆宾基。汪与她从来就不合。萧军虽爱过她,但好拈花惹草,不可能心心相印。端木短暂与之投契,却非心灵伴侣。骆小她6岁,也不是真正知己。

套用一首称颂杰出女子的谐谑诗:密斯迺莹不是人,文曲星君下凡尘;丈夫男友如轮转,无一可称最贴心。

如果从幼年算起,那么她的祖父应是其唯一亲人,或者说是她朝夕相处几乎须臾不离的人,他是村中首富,大地主。在《呼兰河传》中,萧红满怀深情地列出专章忆述这位老人,是全书七章中最感人心弦的篇什。

该书的前两章类似“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借茅盾《序》的话),是对呼兰河这个小城的素描。第一章前两页描绘“严寒把大地冻裂了”的景象,除了“地皮冻裂了”,更有卖馒头的老头被“风雪封满了脚底”,“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而且”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是他越走越困难”。这种情况,笔者在新疆石河子垦区有过切身体验。不过,虽然同属高纬度地区,酷寒却以东北为什。

该城有互相垂直的两条大街,商户汇聚于彼,另还有两条街。这就较西北边陲热闹多了。距乌鲁木齐90公里的呼图壁县城,1960年冬才仅一条街!

不过,在萧红笔下,呼兰河县城突出的特点是“东二道街上有大泥坑一个,五六尺深”,以致酿成翻车的险情—拉车的“马倒在泥污之中” ,“附近的人们”要大费周章,好像造房子或是架桥梁似的,把马抬出来“。当然行人也会掉下去。但当地居民不以为苦,反而认为这泥坑子施给他们两条福利:一是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淹死的猪卖肉便宜。所以提出”用土把泥坑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由此足见居民的保守愚昧之一斑。

接下来另一节写各种不幸者,包括独子”到河边洗澡,掉河淹死“而疯了的卖豆芽菜的王寡妇;被狗咬的叫化子;”为了争一个街头上的妇人“而把对手”按进染缸子给淹死的“一名学徒;等等。下面是”为死人而预备的“几家扎彩铺;扎彩匠的生活;”一个提篮子卖烧饼的“追乱翻饼子的五个孩子;卖凉粉,卖豆腐的相继登场。他们收市后,土名”火烧云“的晚霞和铺天盖地的乌鸦占了一节。最末一节写天河月亮和星夜。第一章就此结束。

第二章是民俗图,包括”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各占一节,共23页之多。其中最长的是第三节,写野台子戏,有14页,婚丧嫁娶都在其中有所涉及。

分为9节共33页的第三章,无疑是全书中萧红最著力的部分。人们常说梁启超的文章笔尖带感情,萧红所写这33页1万8千8百余字,可以说是蘸着心血下笔!或者借鲁迅的话:从喷泉里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是血!

《呼兰河传》第四章主要写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她年仅12岁,却像14岁那么高。她的婆婆说她有病,跳神给她赶鬼,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当众剥光她的衣服将之抬进大缸,里面是滚热的热水。烫了三次直到她死去。村民的迷信和愚昧简直令人发指!

第五章写长工有二伯,憨厚大胆,喜欢别人叫他有二爷。他偷东西,跟萧红颇为投契。第六章写冯歪嘴子,是夜里打梆子的。秋天他会做老少咸宜的黄米黏糕卖。后来他讨了媳妇,生了两个孩子。萧红的祖父让他们住在一个草棚子里。不幸冯的媳妇生第三个孩子时死了。

小说的《尾声》首句是: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末句是: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确实,读者多半也难以忘却。茅盾序中说《呼兰河传》“有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笔者深感它是前无古人,后乏来着。反覆嘴嚼,其味无穷。

在中国,上了年纪的人普遍重视的一项乐趣是“含饴弄孙”,因此,萧红的祖父跟聪明的小孙女一起乐也陶陶,尽管不是男孙。萧红后来有个弟弟,叫张秀珂,跟骆宾基是同学,而且很要好。有人称骆是萧红的第四个男人,两者的情缘乃起于此。

论者称:

萧红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这句话应该是她对自己这些年来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总结,她所渴望和向往的那种温暖除了祖父和鲁迅,她生命中的那些男人们都没有给予过她,相反地,他们给她的世界带来的只有苦痛。

她的名篇《呼兰河传》,萧红用忧伤的语气,淡淡地讲述呼兰河这座小城市里一个少女隐秘的爱和忧伤。 ……作品用奇特的虚拟语气,「仿儿童语气」,句式单纯明晰,显得稚拙,有时又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像和信马由缰的思路。似乎是没有中心,漫无边际而不厌其烦的絮絮讲述,这是一个寂寞孩子的呓语的世界蝶。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这是一个多么单纯和简单的世界,有一种任性的快乐。这些都是祖父带给萧红的:
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岁了,当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在〈祖父死了的时候〉这篇文章中萧红说:

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我懂得的尽是些偏僻的人生,我想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多年来,学术界对萧红与鲁迅的关系有各种猜测,萧红在北京与好友李洁吾谈话,李说:「鲁迅先生对你真像是慈父。」萧红听罢,立刻纠正说:「不对!应当说像祖父一样……」。
但鲁迅毕竟不是那个一心让她欢喜的祖父,他是文艺青年的领袖,他还有居家的柴米油盐,挈妇将雏的寻常日子,据梅志一九八四年回忆,对于萧红的不断来访,且一来半天不走,许广平有时颇有烦言,向她大诉其苦:
萧红又在前厅……她天天来,一坐就是半天,我哪能有时间陪她,只好叫海婴去陪她,我知道,她也苦恼得很……

萧红极为敏感,这些人情世故想必也是能看出眉高眼低来的,但是她大概太眷恋这个能给她一丝温暖的地方了。
在生命的终点她说出了这些怨愤:平生遭尽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临终遗言给端木蕻良云:「要葬在鲁迅墓旁。」……但这个愿望根本不可能实现。一个以童话开始的生命很难以童话结束,呼兰河这座小城承载的只是一个少女期时代的梦,并且只是在文学的世界里……(摘引自showwe.tw《作家生活志 〈萧红的少女时代〉》)

对于萧红所言“平生遭尽白眼”,笔者实在难以苟同。除鲁迅极度垂青外,茅盾等一干当时文坛重量级人物无不对其呵护备至。柳亚子在她滞港重病住院期间慨赠巨款,使之得以一再动手术,骆宾基长时间守护床前,端木四出奔走设法救其离港,如此等等,还有什么好怨的呢?

完成《呼兰河传》后,萧红着手撰写绝笔之作《马伯乐》,但只完成了第一部和第二部,共九章。书中主人公马伯乐出生于青岛一个富有的教徒家庭,他无任何谋生能力,靠食谷种过活。家人的白眼使之受不了,他出逃到大学去旁听,以灰溜溜地回家告终。其后去上海开书店,也同样铩羽而归。七七事变后他逃到上海,居于无窗的黑暗的陋室,每天吃点蛋炒饭,却自我安慰说不吃饱是为了锻炼。其行为与叫化子无异,精神上却欣赏叫化子吃不饱也不哭,也不想法子再吃的优美。

该书充满幽默讽刺,描画了一部分思想麻木的人—时代的旁观者,多余的人,怯弱,自私,多疑,平庸,满腹牢骚,永远都在想,从来不去做。萧红的非凡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文学价值堪与《呼兰河传》相媲美。

有趣的是,美国作家葛浩文竟然为之续写了三章,三万余字。且不论写得如何,也是国际文坛上一段佳话。
闲话萧红到此告一段落,下面略评萧军。

原名刘鸿霖的萧军(1907,7,3—1988,6,22),笔名三郎,田军。比萧红大四岁。他出身于军人世家,1927年考入东北陆军讲义堂第七期。后当记者,在哈尔滨的《国际协报》任“业余编辑”,与共产国际驻东北联络员,中共地下党员舒群交厚。认识萧红时,其正“业”到底为何?估计是为苏俄搞情报工作。他跟萧红的笔名合起来是“小小红军”,似乎渗出某种北极熊爪牙的气味。盖当时啸聚井冈山的朱毛股匪旗号是“工农红军”,苏俄政府军才称作“红军”!可见刘鸿霖早与“老毛子”沆瀣一气!

 

作为民国的“文坛独行侠”,萧军曾被誉为抗战文学的一面旗帜。鲁迅先生称其为新文学运动以来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此人身材魁梧,一表人才,是少女/少妇杀手。首次见面就跟大腹便便的萧红互生情愫,第二次晤谈两人便上了床。

1934年6月11日,二萧应先期逃亡青岛的舒群之邀南下胶东,居彼半载,11月赴沪。 12月19日鲁迅宴请二萧,介绍认识茅盾,胡风,聂绀弩和叶紫等沪上文化名人。之后两人迁居至鲁迅住宅附近,时相过从。 1935年12月,《生死场》问世,萧红声名大噪。萧军则因《八月的乡村》崭露头角。

此前的1934年春季,根据长白山区磐石游击队傅天飞提供的真实材料,加上艺术上的虚构以及个人的军队生活体验,萧军开始创作小说《八月的乡村》,直到1934年10月22日初稿完成,共14章,14万字。

这支抗日游击队人数不多,大多是贫苦农民,其余是青年学生和曾当过土匪的人。他们打炮台、攻据点,重创敌军;同时也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知识份子出身的队长萧明与朝鲜族姑娘安娜恋爱,因感情用事而差点误了大事,经同志们批评帮助,他认识了错误,把伤病员安全转移出去;队员唐老疙瘩则因违反纪律而惨死于敌人枪口,但其情人李七嫂却从中觉醒,拿起他的枪继续战斗。

鲁迅将此书编入“奴隶丛书”出版,并在序言中写道:

“我却见过几种说述关于东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说。这《八月的乡村》,即是很好的一部,虽然有些近乎短篇的连续,结构和描写人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毁灭》,然而严肃,紧张,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梁、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凡有人心的读者,是看得见的,而且有所得的。”

应当补充一句:《八月的乡村》是第一部描写东北抗日军队的长篇小说!如此首开先河的创举,是第一个吃螃蟹者不能望其项背的,因为它关系的是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存亡!

此后,萧军陆续发表小说,并在鲁迅逝世时担任出殡万人队伍总指挥。 1940年他两度赴延安,毛得知他是鲁迅的得意门生,给予高度礼遇。他参与筹备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表另类见解。王实味受批判后,他挺身而出独自为之辩护,并与丁玲等唇枪舌剑不止,经吴玉章调解,丁仍不肯放过他。他勃然大怒,宣布与文艺领导层“拉倒”而退场。不过毛喜欢他的性格,始终没有难为他。

抗战胜利后他到了东北哈尔滨办《文化报》,受到东北局秘书长刘芝明主持的批判。结果他被迫离开文坛32年,除经毛批示得以发表的长篇小说《第三代》和《五月的矿山》等作品外,萧军几乎与文学界隔绝。文革中他被关押八年,1979年终获平反。

1936年他和黄源夫人许粤华发生婚外情,许怀孕,他令其堕胎。 (这位许女士后来嫁给黎烈文)。 1940年他和萧红分手后,很快与王德芬结婚,有子女八人。 1953年又与张大学(程潜部下民国少将张公度之女)生一私生女,即鲍旭东,原名张萧鹰。萧军的私人生活真是绚烂多彩。读书击剑两无成,空把韶华误请缨;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原自一身轻。

这是萧军晚年的一首诗。颇有杜诗心系苍生的况味。整体而言,东北作家群领军人物刘鸿霖不失为铮铮铁汉一名,即使他曾是共产国际的探子,但大节无亏,不应求全责备也!

 

作者:张成觉

2024,5,29再修订稿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
  • WP Twitter Auto Publish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