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以40块金牌的成绩,与美国并列排名世界第一。1984夏季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首次实现了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仅仅用了40年,中国就从“零金牌”飞跃至“金牌大国”。
从1984年许海峰在射击比赛中为中国摘得首金,到2024年李雯雯在女子举重比赛中获得最近一块金牌,中国共产生了319位奥运冠军。毫无疑问的是,奥运冠军的努力改变了中国在奥运赛事中的形象,但奥运金牌本身,到底是否改变了他们个体的人生呢?不同竞技项目的冠军,都被赋予等价的变现方式吗?运动生涯终究是短暂的,退役后的他们,如何开启自己的第二人生呢?国人赋予奥运赛事的期待,又如何影响了中国奥运冠军的运动生涯呢。
歪脑整理了从1984年至今,在中国大陆出生长大的319位奥运冠军的公开资料。根据他们的出生地、现居地、竞技项目、职业发展等数据,我们可以一窥在举国体制模式下,中国奥运冠军的第二人生版图。歪脑与你分享我们的发现。读者点击图表内容,可查看详细信息。
一. 奥运冠军退役后多数留在体制内
相比西方常见的社团管理型模式,中国效法苏联,采取“举国体制”,直接由国家体育管理机构选拔, 培养运动员。从计划经济年代起,体育从中国教育中剥离出来,专业体育又从体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工种”。退役运动员,也享受“包分配”政策。奥运冠军退役后,除了做“教练”,他们大多进入体制内的“铁饭碗”,绝大多数在体育系统内任职,如体育局副主任等。80年代起,体育系统分配相对饱和,退役运动员也开始往非体育系统迁移。但从数据来看,跨出体育系统以外从政,这一比例在奥运冠军中所占比例极少。他们的仕途轨迹大多起步于体育系统内部,一路攀升,包括担任妇联副主席,共青团省委书记等官职。
2000年左右,在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允许退役运动员免试进入高等院校,这丰富了奥运冠军们“第二人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的人毕业后去体育类或普通大学院校任职,大多谋得“副教授”甚至“院长”的职称。
1992年8月3日,中国乒乓球队员邓亚萍(右)和队友乔红在巴塞罗那夺得金牌后握手。(AP / Craig Fujii)
1987-2000年间,出现短暂的体制外就业高峰
二. 奥运冠军退役后,更有可能在一二线城市发展,或移民海外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大背景下, 绝大多数的中国奥运健儿拿到金牌后, 也实现了户籍向上跃迁。下图记录对比了奥运冠军的出生地和现居地,图中可见一个显著的左向移动。他们大多来自中国三、四五线城市,北京体育官员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农村来的孩子或者家庭条件稍微不是那么好的那种情况下的那种孩子,他们吃苦耐劳的能力更强”。退役以后,奥运冠军绝大多数都生活在中国二线城市及以上。
射击、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跳水、举重和体操是中国传统奥运会金牌常客。歪脑数据统计,在这7个项目中,体操奥运冠军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户籍跃迁。相比之下,举重运动员的出路更为艰难。二十多年前,《一个举重冠军之死》描绘了前亚运会举重冠军退役后做门卫,无钱看病身亡的潦倒。有媒体写道,“相比于伤病,变现难度大和职业化程度低才是导致他们贫困最主要的原因。
三. 男性奥运体操冠军退役年龄更晚,其中体操男女退役年龄相差最大
奥运冠军在首次夺冠后,大多会继续运动生涯一段时间。从具体项目来看,体操冠军退役年龄最早,射击奥运冠军退役年龄最晚。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來,从1952年起参加奥运会,后因不满台湾同以“中国”的身份参赛,以及国内外的一些政治原因,中国拒绝参加奥运会长达28年之久。1980年中国恢复参与奥运。直至2024年巴黎奥运会结束,中国代表团共产生了301+位奥运冠军,其中女性冠军约占67%。这与中国奥运女性运动员基数大有直接关系。有媒体认为,西方男子职业体育发展非常完善,中国想要后来者居上,迅速成为体育强国,就得集中发展女足、女垒等女性和其它小众项目,才有可获得更多金牌。
但对比运动员的绝对退役年龄,歪脑发现男性平均退役年龄晚于女性。男性退役年龄中位数为29岁,女性的是27岁。在同类型男女运动员数据的项目中,体操退休年龄男女差异最大,射击和跆拳道基本持平。
四 .奥运会后是夏季奥运冠军退役高峰
歪脑发现,在夏季奥运会当年和奥运会后的第一年,奥运冠军退役总数有明显的高峰。 夏季奥运会退役集中的年份和奥运会周期相关。而这一趋势在冬运会中并不显著,这可能与中国冬奥会冠军总数远少于夏季奥运会的有关。
1949年以来,毛泽东曾多次指出,中华民族必须尽快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 并带头筹备“中华体育总会”,着力发展体育事业。此后,中国在“举国体制”下,“金牌至上”和“功利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1995年中国体委发布《奥运争光计划》中, “以奥运会有希望获奖牌”为主要标准,集中资源发展“偏门”,也就是相对小众但有很多金牌可拿的项目。这被广泛认为是“田忌赛马”战略,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短时间内从“零金牌”到“金牌大国”。运动员们也主动或被动将奥运会视为为国家效力的机会,将奥运会视为自身职业生涯的顶峰。
而失误和退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不能被中国大众所所理解。从第一代“体操王子” 1988汉城奥运会中失力,被递刀子,在一片骂声中退役,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因伤病退赛的刘翔,从“全民偶像”骤降为“刘跑跑”,成为“网暴”对象,中国奥运选手除了竞技本身的压力,还背负了太多塑造中国“体育强国”的重任。据称,李宁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那个年代,人们需要金牌,不需要体育”。但时隔近40年后,今天中国对于“金牌至上”的态度,有改变吗?
在中国,奥运冠军的头衔,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奥运冠军在退役后,大多在体制内有份体面的工作,也实现了户籍的跃迁。奥运会本身,附加给这些中国奥运冠军的意义,非同小可,他们的退役时间,也大多围绕着奥运周期。然而, 每位冠军的身后, 都有成千上万角逐“金牌”的普通运动员。据报道,中国每年约有4000名运动员退役,其中80%面对失业、伤病、贫困等生存问题。没有冠军的荣誉和光环,这些“非奥运冠军”运动员在退役后的命运就显得平淡无奇,他们有的在街头卖艺,在澡堂搓澡,很多人再就业也成为难题。但不要忘记的是,他们与奥运冠军一样,在“举国体制”下,经历多年封闭式的训练,忍受与亲人的分离,背负为国效力的重担,并可能在往后的岁月备受伤病困扰,他们也应得到社会同等的尊重和支持。
研究方法
歪脑统计了从1984年到2024年,夏季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代表团奥运冠军的数据,样本不包括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相关信息。
图一:根据公开数据整理,统计数据中不包括现职业“不详”和仍为“现役”的样本。
图二:中国城市划分标准参照2024《第一财经》统计发布的“ 2024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 统计包含中国内地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其它县级市及以下。统计数据中不包括现居地和家乡“不详”的样本,也不包括出生地在“海外”的样本。
关于居住地跨跃程度的统计,歪脑将样本重新编码:“县级市及以下”为0,“五线城市”为“1”,同理以此递增, “香港与海外”为7。跨越程度为“现居地类型”减去“家乡城市类型”的编码数值。某个项目的平均跨越值为跨越程度除以该项目的退役奥运冠军总数。
图三:统计数据中删除了仍为“现役”的样本。仅保留了项目中男女获金牌的数目。
图四:统计数据中删除了冬季奥运会22个奥运冠军的样本,也删除了仍“现役”的样本。仅统计了夏季奥运会中已退役的奥运冠军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