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介绍过由余杰编写﹑主流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英雄:黑暗时代的抗争者》第一卷,最近,第二卷又出版了,书名为《勇者无惧》。本书除余杰外,多了一位执笔者程波,他是一位异议作家和人权捍卫者,程波估计是笔名,既然称异议作家,很大可能仍生活在大陆。
翻开书,最先吸引我的是一些我认识多年的作者和朋友,以及我熟悉的香港政治活跃人士。本书以年龄排序,排在第一位的袁伟时,曾经是天地图书的作者(《帝国落日.晚青大变局》)。袁伟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生人,比我长一辈,是大陆著名的历史学家,当年注意到他,便是因为轰动全国的《中国青年报》「冰点」事件,本书详述了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不太了解本世纪初大陆史学界理论争鸣的读者,会有相当启发。
以袁伟时教授的辈份,敢于对中共理论提出质疑与挑战的历史学者,在我印象中很少见。他因为思想超前﹑立场坚定而成了中共的眼中钉,承受沉重的政治压力。我虽然经手他的著作,可惜没有机会和他见面,只通过几次信,知道他除了政治上要与当政者周旋之外,还要照顾长年患病的太太,老先生的明慧与豁达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写程翔的那篇标题为「书生议政无长物,忠肝烈胆一秃笔」,两句话活描了正直坚强的一代香港文人的形象。程翔和我曾是文汇报旧同事,他在新闻我在副刊,彼此交集不多,后来他提升为副总编辑,行政上是我上司。程翔六四后追随李子诵与文汇决裂,创办《当代》时事双周刊,此后长期执笔议论时政,曾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被中共囚禁,虽然遭逢苦难,但一生追求普世价值从未放弃。
我与程翔接触不多,但彼此引为知己,主要原因是大家性情相近,我们都嫉恶如仇。我们都是文人,都有一枝秃笔,这枝秃笔只属于我们个人,我们写时评都只是抒发自己,指点江山,但因为憎恶中共的严酷统治,我们的心又与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相通。因为个人遭遇的关系,程翔比我经历更多磨难,也显示他比我有更坚定的心志。
另一位多年朋友马建,也是数十年以微薄之力「战风车」的堂吉诃德。马建原是作家,曾写过一些引起社会争议的小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移居香港,我们时有往返,他的一部小说也曾经由天地图书出版(《拉面者》)。多年没有联络,时常在新闻媒体上看到他的名字,他仍旧坚持创作,参与社会活动,得过文学奖,仍然以他手中的笔走他不甘堕落的人生路。
另一位天地图书的作者杨继绳,他的著作《墓碑》成了解构大饥荒真相的权威著作,他另一部巨著《天地翻覆——中国文化大革命史》,也是迄今为止反省文革的扛鼎之作。因为他的书不是我经手,我与他只见过面,并未深交。杨继绳是资深新华社记者,有职业性的严谨和深刻,他计算大饥荒死亡人数四千万,是从公开资料上归纳出来的权威数字。最近网上传言,杨尚昆曾主持一个党内秘密调查,证实大饥荒死亡人数九千万,不过消息无从证实。
以上四位与我直接交往过的文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便是他们都非常正直,都有「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的气概,这是中国传统文人对家国情怀的体认。他们之所以不畏死不畏难,仅仅因为要为历史负责,要为生民立命,他们的道义承担,使我每每想起就自愧不如,引为同道。
本书还写了几位香港政治活跃人士,包括李柱铭﹑林荣基﹑陈健民﹑戴耀廷﹑周庭。李柱铭是我的偶象,他是香港人反抗中共罪恶统治的一面旗帜,他半生奋斗可以概括香港人政治抗争的不同时期,他都站在第一线。
我与李先生没有私人交往,但他身上的书生气,以及政治素人的勇毅和坚执,都是我引为榜样的。司徒华有一次说李柱铭「不懂政治」,我对此深不以为然。政治不是权谋,不是利害得失,不是进退之际的权衡,政治是大众的命运,是一种志向,一种对社会公义的体认。政治不需要懂,只需要参与,依个人良知和公众利益去走就对了。
陈健民与戴耀廷是我对香港政治抗争的启蒙者,虽然我看不惯中共的作为,但我对基本法覆盖下的香港能有多少政治活动空间,其实认识很粗浅,我只是出于义愤参加一些公众活动。直到占中运动,我才明白「违法达义」的真谛,从那时开始,我才慢慢摸到现代政治的门道,站得更高来看待香港人的抗争。
陈健民和戴耀廷都是「书生」,他们曾在大陆推广公民运动,曾就「一国两制」的落实与中共搏弈,当他们对中共失去希望后,便转身投入香港人的抗争洪流,在其中发运不可估量的领导作用。他们如果「识做」,有可能成为中共的座上宾,而不会是中共的阶下囚。
李柱铭当年贵为「草委」,又是香港法律界具代表性人物,哪怕只有一丁点驯服的表现,也将得到中共重用。程翔本出身左派,如不是良知凌驾个人名利心,他在左派阵营,也可以捞得风生水起。可见国难当前,每个人的选择都是不同的,他们的选择决定他们的命运,他们选择将自己的命运交给历史。
林荣基本非政治中人,只因受桂民海案牵连,遭国安绑架扣留,他在来去大陆的十字路口一番挣扎,使他走到香港人政治抗争的风口浪尖,也使香港人对中共的冷血非人性有深切体会。至于周庭,她是香港学运代表人物,她早熟的政治觉悟,与个人际遇的起伏,无不牵动香港人的心,我也写过文章为她打气,她的命运大家也都熟悉,就不用多说了。
全书涉及五十位海内外中国抗争者,其中还包括几位外籍人士。很多我们熟悉的名字,也有我们虽然陌生,但了解他们的生平之后,又心生崇敬向往。他们以个人生命与这个时代交手,以微薄的力量去撬动历史的杠杆,虽然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大家集结起来,就能迸发摧枯拉朽的能量。
我建议大家都去找这本书来读,了解中国人苦难的历程,知道有多少人为我们共同的解放曾经付出血的代价,也增强我们对未来的信心。感谢余杰和程波,也感谢主流出版社。
(文章转自作者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