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温哥华多年的台湾老诗人痖弦日前辞世,本文标题便是他短诗《乞丐》中的两句。 「棘杖」是乞丐手上荆棘做的手杖,春天来了,我那支棘杖上会不会开出花来? 乞丐身无长物,只剩下美丽的想像。
我最先知道痖弦,便是读他的《乞丐》时惊为天人。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陆朦胧诗还没有诞生,我把诗抄给在大陆高校教中文的大哥,让他开开眼界,知道现代诗是什么样子。
昨天打电话给老作家古华,他与痖弦是最接近的朋友。古华兄说痖弦已多年卧床不起,谢绝朋友探望,打电话给他也没有人接。诗人晚年病魔缠身,相当寂寞,以他乐天健谈的个性,很难想像如何熬过日复一日的孤独。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香港晶报当校对,晚班消夜后总有一段相对空闲的时间,那时台湾联合报和中国时报,就是最助消化的读物。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联合报副刊总编辑,就是我长久仰慕的诗人痖弦。
当年台湾两大报副刊,对香港读者来说相当前卫。香港还是满版密密麻麻的文字,痖弦主理的联合报副刊,版面最大的特色是中心位置有一幅占地颇广的插画,用充满动感和大胆想像的构图冲击读者的视觉。每次打开副刊,先被那幅插图震撼,然后再看其他文章。
联合报文学副刊刊登纯文学创作,中间一篇大块文章包括小说散文和研究,四周有几个不大的专栏点缀,版面设计新颖别致,是香港报纸副刊无法企及的。我从台湾两大报副刊上,吸取了无穷尽的文学营养。
痖弦是最早向台湾读者介绍大陆作家的编辑,当年大陆开放,老作家大批「出土」,新作家如雨后春笋,痖弦通过香港文学编辑古剑联络内地朋友,向台湾读者逐一推介大陆新老作家,为后来数十年两岸文学交流作了拓荒者。
我与痖弦认识的经过也是一种缘份。有一晚香港文人聚会,席上有戴天﹑潘耀明等人。戴天一见面就问我,说最近有没有写小说,我说刚写了一篇以六四为背景的短篇,给了明报月刊,可惜他们不用。
戴天也不客气,当场问潘耀明,说颜纯钩的小说你都不用?戴天抬举我,好像我的小说不采用不是我的问题,是明报月刊的问题。潘耀明当时有点尴尬,只说是编辑退的稿。
那晚回家后,接到戴天电话,叫我把小说给他,他要推荐给台湾报纸。次日我即将稿子影印寄给戴天,过几天,戴天又打电话来,说联合报副刊主编痖弦回覆,说小说写得不错,他们会用。
好像是一两年后,我拿到台湾新闻局主办的电影剧本征选入围奖,要去台湾领奖,我就向戴天要来痖弦的电话。到了台湾打电话给痖弦,到他编辑部去坐了一会。痖弦想约我晚上吃饭,我因为人微言轻,不敢打扰他,便婉辞了。
再后来,痖弦多次受邀到香港浸会大学和岭南大学任驻校作家,我都有机会在校方的招待会和晚宴上见到他。再后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移民温哥华,那时痖弦也早已在此地定居,有几次我们在加华作协的聚餐时见面。有一次他和古华到我列治文住家,我们闲坐一回,然后各自开车去一个节日巿集,到了那里人多,走一走就走散了。
痖弦天性爽朗诙谐,富于幽默感,每次与他见面同席,他都是聊天中心,出口成章挥洒自如,很乐于也善于作脑筋急转弯,每每令人捧腹大笑。富于幽默感的人特别机智,他们观察人情世故又特别刁钻,往往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和他们聊天是很好的享受。
痖弦住得远,来往不多,另一位台湾老诗人洛夫,却和我同住在二号路,只隔几个街口,因此和洛夫先生来往较多。洛夫也去世多年了,他晚年时常去大陆访学,到处演讲,和文友学生相处,使他晚年生活活色生香,这一点恰与痖弦相反。
我比较喜欢痖弦的诗,他的诗流丽如话,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意象运用出神入化,诗句讲究节奏,富于音乐性。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到网上找他的作品来读读,他那首《乞丐》,模仿一个无处栖身的人沿门托钵的苦涩和洒脱,整首诗就像独自吟哦的夫子自道。
洛夫的诗比较艰涩,余光中的诗有时做作,没有痖弦那样的挥洒自如,平白如话,而那种内在的调性却令人着迷。诗和小说不同,诗是一个人内在世界的外化,是他性情的自我渲泄,读一个人的诗就是读他这个人。所以不了解痖弦也不要紧,读他的诗就可以了。
当年温哥华,痖弦洛夫之外,香港的梁钖华教授也在这里,还有大陆来的古华,我们时有往返。胡菊人先生也是久仰的前辈,有时会在作协的晚会上见面。那真是一些好日子,老一辈还活力充沛,我们这一辈正当盛年,感觉上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即使人在天涯海角,回望故国河山,感念人间美意。
读小说是透视人世,读诗是陶冶性情,怀念痖弦,深知我一部份人格,是经过痖弦的诗熏陶的。
(从网上逐字抄来痖弦写给他妻子桥的一首情诗,贴在下面与各位分享)
春天来了以后将怎样,我的棘杖会不会开花
——追念台湾老一辈诗人痖弦
定居温哥华多年的台湾老诗人痖弦日前辞世,本文标题便是他短诗《乞丐》中的两句。 「棘杖」是乞丐手上荆棘做的手杖,春天来了,我那支棘杖上会不会开出花来? 乞丐身无长物,只剩下美丽的想像。
我最先知道痖弦,便是读他的《乞丐》时惊为天人。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陆朦胧诗还没有诞生,我把诗抄给在大陆高校教中文的大哥,让他开开眼界,知道现代诗是什么样子。
昨天打电话给老作家古华,他与痖弦是最接近的朋友。古华兄说痖弦已多年卧床不起,谢绝朋友探望,打电话给他也没有人接。诗人晚年病魔缠身,相当寂寞,以他乐天健谈的个性,很难想像如何熬过日复一日的孤独。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香港晶报当校对,晚班消夜后总有一段相对空闲的时间,那时台湾联合报和中国时报,就是最助消化的读物。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联合报副刊总编辑,就是我长久仰慕的诗人痖弦。
当年台湾两大报副刊,对香港读者来说相当前卫。香港还是满版密密麻麻的文字,痖弦主理的联合报副刊,版面最大的特色是中心位置有一幅占地颇广的插画,用充满动感和大胆想像的构图冲击读者的视觉。每次打开副刊,先被那幅插图震撼,然后再看其他文章。
联合报文学副刊刊登纯文学创作,中间一篇大块文章包括小说散文和研究,四周有几个不大的专栏点缀,版面设计新颖别致,是香港报纸副刊无法企及的。我从台湾两大报副刊上,吸取了无穷尽的文学营养。
痖弦是最早向台湾读者介绍大陆作家的编辑,当年大陆开放,老作家大批「出土」,新作家如雨后春笋,痖弦通过香港文学编辑古剑联络内地朋友,向台湾读者逐一推介大陆新老作家,为后来数十年两岸文学交流作了拓荒者。
我与痖弦认识的经过也是一种缘份。有一晚香港文人聚会,席上有戴天﹑潘耀明等人。戴天一见面就问我,说最近有没有写小说,我说刚写了一篇以六四为背景的短篇,给了明报月刊,可惜他们不用。
戴天也不客气,当场问潘耀明,说颜纯钩的小说你都不用?戴天抬举我,好像我的小说不采用不是我的问题,是明报月刊的问题。潘耀明当时有点尴尬,只说是编辑退的稿。
那晚回家后,接到戴天电话,叫我把小说给他,他要推荐给台湾报纸。次日我即将稿子影印寄给戴天,过几天,戴天又打电话来,说联合报副刊主编痖弦回覆,说小说写得不错,他们会用。
好像是一两年后,我拿到台湾新闻局主办的电影剧本征选入围奖,要去台湾领奖,我就向戴天要来痖弦的电话。到了台湾打电话给痖弦,到他编辑部去坐了一会。痖弦想约我晚上吃饭,我因为人微言轻,不敢打扰他,便婉辞了。
再后来,痖弦多次受邀到香港浸会大学和岭南大学任驻校作家,我都有机会在校方的招待会和晚宴上见到他。再后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移民温哥华,那时痖弦也早已在此地定居,有几次我们在加华作协的聚餐时见面。有一次他和古华到我列治文住家,我们闲坐一回,然后各自开车去一个节日巿集,到了那里人多,走一走就走散了。
痖弦天性爽朗诙谐,富于幽默感,每次与他见面同席,他都是聊天中心,出口成章挥洒自如,很乐于也善于作脑筋急转弯,每每令人捧腹大笑。富于幽默感的人特别机智,他们观察人情世故又特别刁钻,往往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和他们聊天是很好的享受。
痖弦住得远,来往不多,另一位台湾老诗人洛夫,却和我同住在二号路,只隔几个街口,因此和洛夫先生来往较多。洛夫也去世多年了,他晚年时常去大陆访学,到处演讲,和文友学生相处,使他晚年生活活色生香,这一点恰与痖弦相反。
我比较喜欢痖弦的诗,他的诗流丽如话,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意象运用出神入化,诗句讲究节奏,富于音乐性。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到网上找他的作品来读读,他那首《乞丐》,模仿一个无处栖身的人沿门托钵的苦涩和洒脱,整首诗就像独自吟哦的夫子自道。
洛夫的诗比较艰涩,余光中的诗有时做作,没有痖弦那样的挥洒自如,平白如话,而那种内在的调性却令人着迷。诗和小说不同,诗是一个人内在世界的外化,是他性情的自我渲泄,读一个人的诗就是读他这个人。所以不了解痖弦也不要紧,读他的诗就可以了。
当年温哥华,痖弦洛夫之外,香港的梁钖华教授也在这里,还有大陆来的古华,我们时有往返。胡菊人先生也是久仰的前辈,有时会在作协的晚会上见面。那真是一些好日子,老一辈还活力充沛,我们这一辈正当盛年,感觉上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即使人在天涯海角,回望故国河山,感念人间美意。
读小说是透视人世,读诗是陶冶性情,怀念痖弦,深知我一部份人格,是经过痖弦的诗熏陶的。
(从网上抄来痖弦写给他妻子桥桥的一首情诗,贴在下面与各位分享)
给桥
痖弦
常喜欢你这样子
坐着,散起头发,
弹一些些的杜布西
在折断了的牛蒡上
在河里的云上
天蓝着汉代的蓝
基督温柔古昔的温柔
在水磨的远处在雀声下
在靠近五月的时候
(让他们喊他们的酢浆草万岁)
整整的一生是多么地
多么地长啊
纵有某种诅咒久久停在
竖笛和低音箫们那里
而从朝至暮念着他﹑
惦着他是多么的美丽
想着,生活着,
偶尔也微笑着
既不快乐
也不不快乐
有一些什么在你头上飞翔
或许
从没一切什么
美丽的禾束
时时配置在田地上
他总吻在他喜欢吻的地方
可曾瞧见阵雨打湿了
树叶和草鸣
要作草与叶
或是作阵雨
随你的意
(让他们喊他们的酢浆草万岁)
下午总爱吟那阕声声慢
修着指甲。
坐着饮茶
整整的一生是多么长啊
在过去岁月的额上
在疲倦的语字间
整整一生是多么长啊
在一支歌的击打下
在悔恨里
任谁也不说那样的话
那样的话
那样的呢
遂心乱了
遂失落了
远远地
远远远远地
(文章转自作者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