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思想坦克 2025 年 3 月 7 日
第七章 瞻仰遗容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地点:苏联/设立时间:一九二六年起/倒下时间:自一九九一年至二○一七年
史达林设法创造围绕自身的个人崇拜,列宁主动拒绝这么做,直到他病得太重,无法为此提出异议。这是关于一个从来不想要雕像的人,最终却得到数千座雕像的故事——就此成为史上受到热烈缅怀的人物,连他自己的身体,都在死后成为「活的雕塑品」。
在苏联时期,数百座史达林、马克思、恩格斯和各种大人物的雕像立起,遍布苏联及其卫星国。不过最重要的是苏联建国者列宁的雕像。列宁有棱有角的脸孔、水手帽和飞扬大衣成为苏联的地景要素,在每座城市、小镇、村庄复制重现。列宁胸像深入北极圈,南极附近也有一尊;一九六○年代末金星计画探测器载着列宁浮雕发射后,列宁像上了外太空。
对雕像的执迷深植于俄国历史。多个世纪以来,沙皇委托制作自身的雕像。举例来说,据闻圣彼得堡有「三骑士」。第一座设立于一七八二年,凯萨琳大帝在参议院广场(Senate Square)树立彼得大帝骑马像。凯萨琳谨记自己以日耳曼伯爵之女的身分嫁入王室,地位并不稳固,利用雕像让自身与俄国连结:铭刻她的名字,与彼得大帝并列。这尊雕像很成功,一八三三年亚历山大.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写给圣彼得堡的颂诗〈青铜骑士〉(The Bronze Horseman)巩固它在大众想像中的地位,骑士在诗中活了起来。
第二位骑士是沙皇尼古拉一世(Tsar Nicholas I)的笨拙青铜像,一八五九年设立在圣以撒广场(St Isaac’s Square)。沙皇在一匹抬起前腿的马上僵硬端坐,两只后蹄是雕像与基座的唯一接触点。最后的第三位骑士在一九○九年立起,是一尊亚历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的雕像,即使以沙皇的标准而言,他依然算是保守且不受爱戴。基座上形塑僵硬、健壮的亚历山大骑在同样僵硬、健壮的马上,激发广泛嘲笑与一首民间诗谣:
这里立着一座矮衣柜,
衣柜上面有匹河马,
河马背上又坐一个笨蛋。
一九一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彼得格勒(圣彼得堡当时的名称)发生浩大示威。社会主义煽动者拥向雕像,攀爬「矮衣柜」。人群遭到驱散时,「河马」的字眼已经刻在基座上。
三尊骑士像全都挺过苏联年代,不过河马在一九三七年移入博物馆,如今安放在大理石宫(Marble Palace),其余的雕像则否。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期间,全俄国的沙皇象征物遭到捣毁,包括莫斯科一尊亚历山大三世坐于王座的庞大雕像。一组工人拿绳索绑住雕像头部,再用炸药炸掉一部分。事后的照片显示巨大头颅侧躺在街上,孩童从旁观看。
事实上,真正的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被同一场革命赶下王位,他在一九一七年三月退位。退位后的尼古拉.罗曼诺夫(Nicholas Romanov)和家人沦为囚犯并遣往西伯利亚,隔年遇害身亡。到那时候列宁已从流亡处回国,布尔什维克党人接管权力,苏联的控制延伸至大片领土,一场内战持续上演。
处决王室家族的不久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宣告:「我们毕生都在从事意识型态斗争,对抗崇拜名人与个人,很久以前我们就解决了英雄这个问题。」可是他知道自己建立的苏联政权不能在昔日沙皇的位置留下空缺,如果他不决定用什么去填补,便会另外有人来决定。 「我刚见过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教育人民委员部主席安纳托利.卢纳察尔斯基(Anatoly Lunacharsky)在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八年冬天告诉会议上的艺术家和雕塑家,「他再度提出那种常常使我们既吃惊又开怀,带来好运且令人大为振奋的想法。他打算用献给革命和社会主义伟大斗士的雕像与纪念碑装饰莫斯科的广场。这么做同时能替社会主义打气,也是展示我们雕塑才能的睿智场域。」
纪念碑政治宣传计画通常简称为「列宁的计画」,目标是加速拆除帝俄纪念碑,并以社会主义的纪念碑取代。列宁核准适合塑造雕像的六十六人名单,其中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地位最重要。名单囊括世界史上的革命与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奴隶领袖斯巴达克斯(Spartacus)、法国大革命的乔治.丹东(Georges Danton)、威尔斯社会改革者罗柏特.欧文(Robert Owen);另有多位俄国与国际的文学、艺术、音乐名家,包括菲尔多.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安德雷.鲁布列夫(Andrei Rublev)、莫德埃斯特.穆索斯基(Modest Mussorgsky)、亨里奇.海涅(Heinrich Heine)、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和弗瑞德里克.萧邦(Frédéric Chopin)。这是有意赋予社会主义一种文化系谱。历任沙皇曾禁止托尔斯泰和萧邦的雕像,布尔什维克党人企图表现得更加进步。
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二日,列宁发布一项命令:「苏联人民委员会表明希望在五月一日,最丑陋的膜拜偶像已拆除,新纪念碑的首批模型则设立供大众评判。」那年雕像在全苏联立起,多半采用便宜、容易雕塑的材料,例如赤陶和石膏。这些雕像选在周日揭幕,提供宗教习俗以外的选项,同时举办小规模庆典、演说、音乐演奏并发放说明文宣。列宁的计画意图打造具有教育意义、而非仅具象征意涵的雕像。
这项计画的公共艺术成就包括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r Tatlin)的第三国际纪念碑,一座高四百公尺螺旋塔的设计图。尽管从未兴建,但这座塔的模型启发了全世界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然而天平只要有绝美的一端,就往往也有可笑的一端,在列宁的计画中,许多品质低劣的雕像草草摆在诡异的场所。列宁亲赴莫斯科的马克思与恩格斯新雕像落成典礼上演说,庆祝十月革命的首周年。惨啊!雕像是用石膏制作,它们远远不能象征革命的力量与永恒,反倒在雨中消溶。
有些列宁的计画的雕像很快遭毁:其一是法国革命人士马克西米连.侯贝斯毕尔(Maximilien Robespierre)的雕像,他在列宁批准的名单上,被一位把布尔什维克革命比拟为法国恐怖时期的反共者炸毁。
列宁强烈反对设立布尔什维克在世领导者的雕像,包括他自己。尽管如此,一九一九年莫斯科劳农委员会(Moscow Soviet)委制列宁的第一尊官方雕像,复制品送往二十九个城市。一九二○年四月,时逢他的五十岁生日,大批人潮蜂拥膜拜雕像——这使他感到极其尴尬。已经太迟了,自一九二○年代初开始,随着列宁的健康走下坡,他的身影在苏联政宣中变得常见。列宁避居莫斯科南边的高尔基镇(Gorki)庄园。医生坚持要他限缩跟朋友、家人和同志的接触。 「我还没死,」他埋怨,「但是在史达林的督导下,他们早已试图埋葬我。」
到了一九二三年春天,列宁遭到隔绝与仔细管控。然而当真实的列宁隐身时,一个新的列宁塑造成形。列宁的著作经审查与修改:他有了新的见解,他的身影到处受到吹捧。 「列宁主义」一词出现,真实列宁的恐惧应验。但是真的列宁再也不怎么重要,他也毫无机会进一步抗议,他在中风后丧失说话、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现在重要的不是列宁,一八七○年生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那副血肉之躯,仍算是活在高尔基镇。 「列宁」才重要:一位供人崇拜的偶象,可以因应党的需要建构与再建构。这构成赫鲁雪夫日后批评的「个人崇拜」基础:利用大众媒体把一位领袖拉抬到神的地位。广受崇拜的领袖史达林,如我们所见,日后他把完善的技术应用在自己身上。
旧的列宁死于一九二四年一月,新「列宁」终于能够完全成形。列宁的尸体开放瞻仰,首先安置在莫斯科的工会大厦(House of Trade Unions),随后移往红场临时木制陵墓的玻璃棺中。数以千计苏联人民赶赴凭吊。
到了三月,随着莫斯科严寒的冬天远离,列宁的尸体开始腐化。托洛斯基(Trotsky)和布哈林(Bukharin)反对保存尸体,理由是它可能成为宗教遗骨。如果那种情况发生,克里门特.沃罗希洛夫(Kliment Voroshilov)说:「我们将不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列宁的遗孀厌恶保存尸体的做法,主张丈夫不想受到崇拜。史达林并不关注真实的列宁怎么想,于是她遭到忽视。
提议的方案包括冷冻尸体,悬挂在透明的氮气密封舱中,或浸于装防腐液体的金属和玻璃棺材。秘密警察头子菲力克斯.杰尔辛斯基(Felix Dzerzhinsky)全数否决,认为把列宁的尸体「当成某种死掉的肉」展示会引起反感。杰尔辛斯基的粗鲁用语暗示,列宁的尸体渐渐成为超越死肉的某种事物——毕竟那事实上就是一块死肉,它正在成为崇拜的对象。
致力于永久保存列宁记忆的委员会成立。 「我们不希望把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尸体变成某种『遗骨』,」委员会在一九二四年七月宣告,「我们想要保存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尸体……(因为)替下一代和所有未来世代保存这位杰出领袖的容貌无比重要。」两者间的区别也许太过微妙,导致多数人无从理解。
保存列宁尸体的最终方案由一位药学教授和一位生物化学家策划,尸体浸泡特殊液体并注射化学物质,有些器官移除且放进人工替代品,皮肤表面重新塑造。这道程序每隔十八个月左右必须以某种形式重来一次,至今依旧。连列宁身上看不见的部分,例如腋下和双脚,都在他死后的百年间做过整容。这一切造就策展人所谓的「活的雕塑品」:不完全是木乃伊,也不完全是雕像。 「这具尸体既是再现,也不是再现。」俄国人类学者阿列克谢.尤查克(Alexei Yurchak)描述,「『活的雕塑品』用语意欲传达这种矛盾,似乎在说这是由尸体本身构成的尸体雕塑品。」
列宁这具「活的雕塑品」实现雕像的所有功能,迫使他沦为对新任领导者有益的一种象征、一件物品,同时遮蔽更复杂的现实。它是列宁偶像崇拜大军的核心。新的图像、仪式和符号呼唤列宁为「我们亲爱的国父」,近似俄国东正教和民间习俗。政府鼓励屋主设立「列宁角落」,类似东正教基督徒供奉宗教神像的「光明角落」,列宁主义者的版本则摆放他的照片和政治宣传资料。列宁记忆永久保存委员会从一九二五年起实施列宁形象标准化的新规定。
一九二六年,第一座重要的非活体雕像树立:芬兰车站(Finland Station) 外的列宁纪念像,位在过去曾是圣彼得堡和彼得格勒,如今称为列宁格勒的城市。列宁雕塑成现今标准意象惯用的姿势:身穿大衣,右手往前伸,左手抓着外翻衣领。
列宁崇拜在苏联内部和布尔什维克同志间引起猛烈批评。史达林不在乎,他持续建立崇拜,把那当成自身的舞台。一九三一年,他发表一封信攻击批评列宁的人,坚称「老大哥(vozhd)绝对正确」——「vozhd」指领袖或老大,这词汇日后他套用在自己身上。列宁雕像在全苏联涌现,很快地,史达林像开始出现在列宁身旁。起初,列宁通常表现成父亲或老师的形象,史达林则是他的忠实门徒。一九三○年代初,这种情况渐渐转变,于是两人展现平等的地位。到了一九三五年,列宁常降级至次要的背景角色,史达林占据颂扬焦点。一位新闻记者利用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七日一整天走遍莫斯科的高尔基街,即现今的特维尔大街(Tverskaya Street),沿路计算肖像和胸像,总共数到一百零三个史达林和五十八个列宁。
一九三一年,史达林炸毁莫斯科的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Christ the Saviour),打算在原址兴建新的苏维埃宫(Palace of Soviets)。建物预计高四百公尺,顶端耸立高一百公尺的铝制列宁像。在当时,这会让苏维埃宫成为世界最高的建筑,冠盖的列宁则是最高的雕像。
一九三四年设计图在莫斯科的美术馆展出,参观者的评论不一。有个人抱怨建物不够高,担心没办法从莫斯科每个角落都看见列宁。另外有人表达旧的、真实的列宁可能也会同意的观点:「这不是一栋雄伟建物,而是列宁纪念碑的戏剧舞台。群众领袖升入远离人民的云端,他的重要意义在此完全丧失。此外,列宁被塑造成守旧演员的姿势,夸大且陈腐得不可置信。」
史达林并未气馁。苏维埃宫作为全世界最巨大列宁像的基座,从一九三七年开始动工。第二次世界大战介入:施工停止,钢造地基拆除,再利用于战争事务。一九五八年赫鲁雪夫掌管苏联时,留下的地基改建成一座庞大的露天游泳池。一九九四年,泳池回填,于原址重建一模一样的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
史达林在一九五三年过世时,他的尸体接受防腐处理,安放在红场陵墓的列宁尸体旁。一九六一年,赫鲁雪夫下令移走史达林尸体,葬入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Kremlin Wall)。不过「活的雕塑品」列宁继续留下。自一九五二年伏尔加–顿河运河(Volga-Don Canal)开通后,一座高二十四公尺的宏伟史达林像矗立在运河口。雕像在一九六一年拆除。十二年后的一九七三年,一座列宁像出现在史达林曾矗立的地点,雕像高二十七公尺,包含基座达三十公尺,成为全世界最高的列宁雕像,至今依然耸立。
史达林的身影可以抹消,然而列宁像仍在设立,代表史达林的影响力延续不断。列宁像未引发争议的唯一理由,在于史达林的政治宣传刻意净空他的一切人格,把他变得毫无锋芒而神圣。
推动虔诚崇拜的过程往往少不了嘲讽,苏联人民互相交换的轶闻般颠覆笑话,时常取笑列宁像无所不在。一则笑话描述选出诗人普希金最佳雕像的竞赛,「三奖是阅读普希金的列宁像;二奖是阅读列宁的普希金像;首奖颁给列宁像!」
苏联领导阶层知道这已经变得有些愚蠢。在尤里.安德罗波夫(Yuri Andropov)执政的一九八三年,除非得到莫斯科的「例外」批准,否则禁止设立新的纪念碑。不过仅仅在三年后,米哈伊尔.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再度放宽规定。戈巴契夫希望连结回苏联建国者,好为他的改革计画赋予正当性,他的照片常在向列宁的雕像和纪念碑献上花圈。
一九八七年,诗人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Yevgeny Yevtushenko)写下〈纪念碑仍未建〉,主张「若没有重建记忆,就不可能有重建。」他呼吁以「真诚的大理石」真正清算苏联历史:要苏联说出过去的真相。戈巴契夫关键的公开政策(Glasnost)冒险摧毁的列宁主义幻象,正是他希望利用的社会顺从与延续。
作者为英国历史学者、编剧。着有《印度的夏季:帝国终结的秘密历史》、《赤热:加勒比海的阴谋、谋杀与冷战》、《血与沙:苏伊士、匈牙利与艾森豪的和平之战》。 《被推倒的偶像》获选《经济学人》2021年度书籍,并荣获荣获沃尔夫森历史奖(Wolfson History Prize)。
书名:《被推倒的偶像:十二座塑造历史的雕像》
作者:艾莉克斯.冯.藤佐曼(Alex von Tunzelmann)
出版社:联经
出版时间:202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