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来 网  |转自 新世纪


被推倒的偶像:十二座塑造历史的雕像
Fallen Idols: Twelve Statues That Made History

作者: 艾莉克斯.冯.藤佐曼
原文作者: Alex von Tunzelmann
译者: 杨芩雯
出版社:联经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5/02/20

目录
导读 雕像移除争议背后的记忆与历史/杨孟轩
导论 塑造历史
第一章 革命的开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
第二章 从王子到社会弃儿──英国│坎伯兰公爵威廉王子
第三章 深受崇拜的领袖──苏联│约瑟夫.史达林
第四章 雄伟勃发──多明尼加│拉斐尔.特鲁希佑
第五章 大白象──英国│国王乔治五世
第六章 「恐怖!恐怖!」──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
第七章 瞻仰遗容──苏联│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第八章 「现实的沙漠」──伊拉克│萨达姆.海珊
第九章 巨人──南非│塞西尔.罗兹
第十章 献给未竟的志业──美国│罗柏特. E.李
第十一章 遇水则发──英国│爱德华.柯尔斯顿
第十二章 美国偶像──美国│乔治.华盛顿
结语 塑造我们自己的历史
谢辞
注释
————————————————————

英雄陷落,一场关于权力、种族与历史记忆的风暴袭卷全球

2020年,是世上各处雕像们最惊心动魄一年。从华盛顿、邱吉尔到李将军,无数「伟人」雕像成了群众怒火的目标,泼漆、分尸、融成废铁……这场全球性的雕像浩劫,起因于佛洛伊德事件,在「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呐喊中,种族议题愈演愈烈。矗立数百年的雕像,为何突然变成了众矢之的?活人的问题,为什么要拿手无寸铁雕像开刀?当我们推倒一座雕像,究竟是为了清算历史,还是寻求另一种理解过去的方式?

从诞生到倒下,雕像乘载的集体记忆

每一座雕像的诞生,都不只是对个人荣耀的颂扬,更是某个时代、某群人意念的凝结。它们象征权力、信仰或崇拜,成为集体记忆的投射。然而,这些被简化成英雄象征的雕像,却往往掩盖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我们记忆中的英雄,或许正是他人心中的苦痛。推倒一座雕像,并不会泯灭历史,也并非否定过去,而是一种重新解读的开始。倒下的偶像,讲述的不只是它被推翻的原因,更是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看待彼此的深刻问题。

倒下之后的故事,该如何书写历史

这本书以十二座著名雕像为切入点,追溯它们从诞生到倒下的完整故事。雕像不仅是历史上重要的人物纪念,同时也见证了文明的变迁与挣扎。它们究竟是历史的标志,还是时代的债务?拆除雕像本身并不代表着解放,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反思,并开始对过去做出弥补、对现况进行改变。我们不需担忧人们「改写」历史,历史是一场永恒持续的对话──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不断交织、延续。

作者简介

艾莉克斯.冯.藤佐曼(Alex von Tunzelmann)
英国历史学者、编剧。着有《印度的夏季:帝国终结的秘密历史》、《赤热:加勒比海的阴谋、谋杀与冷战》、《血与沙:苏伊士、匈牙利与艾森豪的和平之战》。 《被推倒的偶像》获选《经济学人》2021年度书籍,并荣获荣获沃尔夫森历史奖(Wolfson History Prize)。

译者简介

杨芩雯
专职译者,现居台南。政治大学新闻系毕,译有《柬埔寨》、《阿穆尔河》、《苦土之囚》、《天团浮生录》、《下雪时节》等。


导读

雕像移除争议背后的记忆与历史

杨孟轩(Dominic Meng-Hsuan Yang)/密苏里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艾莉克斯.冯.藤佐曼在英美的文化界是一位十分活跃且颇受欢迎的大众专栏作家、播客、影视剧本作家和历史学公知。她毕业于牛津大学,除了在英国《卫报》撰写专栏,不时地评论、吐槽影视传媒作品的历史真实性之外,也常常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洛杉矶时报》等知名报章杂志,发表历史知识性的文章,以及对特定时事的点评。作为一位知名作家与史学公知,冯.藤佐曼博览群籍,知识丰富,文化底蕴十足。她刻画人、事、时、地、物的手法鲜明,生动有趣,观察英美社会脉动则眼光独到。她的时事评论深入浅出,条理分明,笔锋犀利且诙谐幽默,常令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

二○二一年出版的《被推倒的偶像》是她针对一般大众读者所写的第五本书,诉说了世界各地十二座被推翻雕像的故事。书的内容探讨这些雕像当初为何被建立,它们当时所代表的意义,它们为何后来被移除,以及移除的方式及其后果。故事中的十二座伟大白人男性塑像的事迹,横跨三百五十年历史,遍及欧洲、北美、加勒比亚海、拉丁美洲、非洲、中东、印度。本书的中文版问世,对国内读者是一大福音。诚然,书中的十二座雕像没有一座在台湾,《被推倒的偶像》对亚洲较深入的讨论也只限于英殖民印度(第五章新德里的英王乔治五世雕像)。冯.藤佐曼在书的导论中曾提及台北市立动物园的河马塑像和共产中国毛泽东的铜像,但都只是一笔轻轻掠过。即使如此,作者对伟人雕像移除与历史记忆冲突等一系列鞭辟入里的论证,对今日的台湾,或是其他深受记忆分歧困扰的国家而言,有许多重要的启发。

冯.藤佐曼创作此书的原动力,很明显地来自于欧美社会在二○二○年新冠疫情期间所萌发的大规模「推倒纪念碑与铜像运动」(toppling monuments movement)。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当时的美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民生经济崩溃,全国因医疗资源匮乏与严格封控而人心惶惶,处在一个鼎沸的压力锅状态。这时明尼苏达州警察暴力执法,造成非裔美人乔治.佩里.佛洛依德不幸身亡。鉴于此类事件层出不穷,佛洛依德的死点燃了群众积压已久的怒火。人们用社交媒体串联,蜂拥上街抗议,以推倒、破坏或涂鸦公共场域中纪念美国历史知名领袖塑像的方式(如哥伦布、华盛顿、杰佛逊或支持蓄奴的南方邦联名人塑像),来抗议社会的诸多不公不义。这轮新的抗争,不但承继了自二○一二至二○一三年,因另一非裔青年崔温.马丁死亡所激起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运动,以及二○一五年在南非勃发的「罗兹必须倒下」(Rhoads Must Fall)抗争,也进一步扩散到英国、西欧与其他英语系国家,如加拿大、南非、纽西兰、澳洲等,都出现了大量市民与青年学生争相仿效,扳倒雕像的运动。这场反威权、反警察暴力、反殖民、反父权、反白人至上主义、反种族歧视、支持非裔、支持难民、支持有色族裔和原住民、支持女性、支持性少数等诉求的社运飨宴,虽成功地移除了许多充满争议、不合时宜的白人男性政治家的公共塑像,但同时也激起各国内传统派与保守势力的大反弹,造成一连串的社会撕裂和尖锐对立。在美国,川普总统与他的支持者,指责雕像攻击者意图窜改历史、摧毁民主宪政、「不爱美国」等等。川普于二○二四年底挟多数民意再次当选。与此同时,许多右派或是极右派政党,在英国和欧洲议会持续扩张势力。两者皆标示着西方社会中保守势力的集结和逆袭。

自一九九○年代以来,西方主流媒体用「文化战争」(culture war)一词来形容传统价值与进步价值的对抗。二○二○年雕像的保存和移除争议,因为进步派发动的推倒纪念碑与铜像运动,一跃成为文化战争的一个主战场。进步派企图利用移除英美人文及国家精神象征人物的方式,来挑战与反思整个西方历史发展,和其因白人中心主义与资本主义挂帅之模式等,长期存在的诸多种族歧视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保守派支持者则觉得进步派在极尽能事地嘲讽、贬低和摧毁他们珍视的历史、文化与身分认同。在社交网络高度对立以及情感动员的氛围下,双方的意见领袖与网民时常剑拔弩张,相互挖苦攻击,各说各话,无法从事有意义的交流与辩论。冯.藤佐曼希望藉由书中的历史知识,来破除文化战争式的二元性对立思考,为双方愤恨不平的受众,种下一颗智慧的种子,建立一道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桥梁。她写道:「我不呼吁拆除所有的雕像,其中有些雕像我十分喜爱。作为读者,我希望邀请你让思考超脱光荣与耻辱、善与恶、英雄与坏蛋等二元论,考量每一桩案例中真正发生的事。记忆如何建构、如何受到质疑、我们又能够从中学到什么?」(页四二)

冯.藤佐曼阐明:「雕像记载的不是历史,而是历史记忆。雕像反映某人在某个时间点认为我们该有的想法。设立一尊雕像是有力的象征,拆除它也是。」(页二三)她同时写道:「雕像的价值与意义差异巨大,它们设立与拆除的情况也不同。主张它们通通完全相等,实属错误的对等。我们必须脚踏实地逐一检视雕像,并了解它们为何不同。当我们捍卫任何一尊特定雕像,我们实际上是在捍卫什么?」(页三○)

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人,每时代的标准也不同,纪念塑像想要彰显的伟大情操,多半和其纪念的历史人物之实际言行相违背或只是该人物言行的一部分,而爱国主义充斥的历史教科书中所教授的光明、伟大、公正等积极意义往往也有其黑暗面,充满了人性的丑恶、权斗、贪婪、痛苦与无奈。冯.藤佐曼觉得人类社会是可以学习、反省、改变与进步的,也需要不断的自我省思与改良。但并不只是拆除铜像或纪念物就可以简单地改变行之有年的政治与社会制度,或是除去深植于一般社会大众的一些历史记忆。她写道:「拆除雕像不能创造解放,关连性并非因果关系。『罗兹必须倒下』和『黑人的命也是命』等着眼于雕像的现代运动有着广泛的目标。它们挑战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奴隶制的遗绪,广纳女性主义、多元性别认同与身心障碍者权利的行动主义。这些运动的关注焦点、手段与行动皆可受公评,也确实存在许多批评,从运动内部到外部皆然。尽管如此,它们的愿景显然并未止于雕像。真正的改变无法透过纯属象征的行动实现。」(页二八八)

冯.藤佐曼同时也提到,反对拆除雕像最常见的四个说法:(一)泯灭历史,(二)他那个时代的人,(三)法律秩序的重要,(四)滑坡效应。 (页三七-四○)相信这些说法对生活在台湾的人们,听起来应不陌生。譬如在改造中正纪念堂与移除蒋公铜像的争议中,反对者最常见的论述是:「拆除纪念堂与铜像摧毁国家文物资产、企图抹去历史。」、「蒋介石有功有过,不能以现在的标准去评价过去的历史。」、「蒋公铜像的泼漆者毁损公物,目无法纪,意图挑起族群分裂。」、「移除蒋公铜像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移除中华民国的国旗、国号和一切象征。」这四个论述很完美地应证了冯.藤佐曼的观察。她认为这四个常见的说法如果仔细推敲的话,大多站不住脚。反对移除者通常只是不愿承认雕像背后所代表历史的一些重大问题与争议,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必须认真地反思他们拥护的历史记忆,做出相应地调整和改变,而这十分困难,因为这些历史记忆是他们集体认同的基石。

冯.藤佐曼是否支持拆掉所有伟人塑像?反对国家、政党或政治掌权者做出任何形式的纪念?这倒也不是。如前述,冯.藤佐曼的重点并非哪座雕像一定要拆除或是一定要保留,她想指出的是,雕像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其实都高估了移除或保存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她写道:「拆除这些雕像不会泯灭历史:种种历史依然存在。无论雕像立起或倒下,这不影响我们如何理解历史。大众对于历史的认识取决于更加重大的因素,比如教育、稳固的历史和遗产机构、档案的保存和取得、批判性思考与言论自由。」(页二七九-二八○)她认为,与其把所有的白人男性雕像都铲平,换成少数族裔女性或原住民的形象,不如思考人体塑像作为一个集体象征表达方式,所持续产生的问题。不如去尝试其他传递记忆与价值观的艺术表现及科技形式。铭记殖民创伤、种族灭绝、政治迫害、父权压迫纵然重要,我们也可以多纪念些激励人心的事情:重大科学进步和人文艺术成就等等。

《被推倒的偶像》是一本趣味横生且发人省思的书。书中所记述的十二座名人雕像历史,充满了讽刺与耐人寻味的故事。譬如二○二○年川普总统指控「推倒纪念碑与铜像运动」参与者为一群试图抹去美国历史的暴徒,但是一七七六年的美国革命与独立战争的开端,就是「一群暴徒」拉倒宗主国英王乔治三世矗立在纽约市中心的骑马塑像。在美国内战中失败的南方白人种族主义者充分证明,不是只有胜利者可以改写历史,战败者同样也可以借建立铜像来编造事实。苏联的独裁者史达林出身乔治亚,他俄语老是讲不标准,但掌权后就没人再敢纠正他。这位极权专制者身材矮小(约一六三公分),使他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于是他要求自己的铜像比例上都要看起来很高大。史达林的导师列宁,在其有生之年都反对为自己立碑或建立铜像,但史达林与俄共的继承者不但在苏联各邦国与东欧诸国树立几千座列宁塑像,还把他们尊敬导师的遗体做成了「活的雕塑品」,一块供人瞻仰的「腊肉」。英国商人和矿业大亨,南非、尚比亚与辛巴威殖民先驱塞西尔.罗兹一生追求历史定位,他幻想其盖世勋业可以被后代至少记得四千年。他在开普敦大学的那座雕像只延续了八十一年,然后被愤怒的学生们泼粪、羞辱后直接退场。罗兹雕像的结局,对所有非常注重「历史定位」的大人物来说,可能是一个警惕。即使在极权国家,政治家们活着的时候,大多无法完全控制民众对自己的观点,更何况身后。二○○三年四月一大群欢呼的伊拉克人,在美军的帮助下拉倒强人海珊的巨型铜像,但在二○一六年,许多当地民众只觉得后悔,因为没有了海珊的伊拉克成了内战不断的人间地狱。其中一位说道:「现在,当我走过那座铜像,我觉得痛苦又羞愧。我问自己,为什么我要拉倒铜像?」他说:「海珊走了,可是我们现在得到一千个海珊来取代他。」(页一八二)

冯.藤佐曼并非高高在上地向读者说教,而是真诚地邀请大家,去了解每座争议性雕像背后真正的历史。她希望每个人都能对自己所身处的社会和时代,做些深度的思考。我们需要纪念什么人?什么样的事情值得纪念?相信不同的读者群,对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感触和观点。或许在未来,我们将不再需要树立纪念雕像。冯.藤佐曼鼓励所有人继续发掘新知识,公开辩论,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