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民主抗争力量对中国民主化的要求是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所在。
文/ 古川
图:2011 年2 月27 日,台北中正纪念堂,中国民主人士吾尔开希参加支持中国茉莉花革命的集会。(REUTERS)
30 多年来,一些流亡海外的人士一直在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努力不懈。由于地域偏远,加上中共的新闻封锁和长期的污名化,海外民主人士的唿声并没有十分被中国民众理解。但是,他们对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主张和路径的建议值得重视。从创建刊物、组党到支持中国的街头革命,海外民主抗争的路线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18 大中共领导人换届之际,本刊组文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各种议案进行综述。
本刊也特别以此文追溯和探讨海外民主抗争的发展历史、方式和他们对中国民主的具体主张。
创刊呼吁改革
1982 年12 月,一位名叫王炳章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纽约创办了一本名叫《中国之春》的杂志,开启了持续三十年的海外民主抗争。
王炳章是文革结束之后中国派出的第一批公费留学生之一。1982 年9 月,王炳章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获得医学哲学博士学位。
然而,在毕业之后,王炳章却发表了《为了祖国的春天——弃医从运宣言》,因为在他出国留学的1979 年,中国国内的民主人士发起了一场被称为「北京之春」的「西单民主墙」运动,对文革、对毛泽东甚至对中共体制都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并提出在中国进行民主化的政治诉求。然而,西单民主墙运动却遭到中国当局的惨烈镇压,将傅月华、魏京生、任畹町等发起人逮捕并判刑。
还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王炳章就开始思考如何在海外筹建中国民主抗争组织的问题。1982 年11 月17 日,王炳章在纽约希尔顿旅馆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当代的民主运动并没有倒下去,她将以更加成熟的姿态重现中国和世界的政治舞台。中国民主运动在海外的喉舌——《中国之春》杂志即将创刊发行。」之所以叫「中国之春」,目的是为了继承「北京之春」的「西单民主墙」运动。
最彻底的政改主张
1982 年12 月,《中国之春》杂志创刊发行。1983 年5 月出版的《中国之春》第三期社论中提出「彻底变革中国社会制度,实现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并提出政治上的五项主张,即:一、废除一党专政;二、党、政、军、法分离;三、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四、各级民意代表及各级行政首脑应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五、实行联邦制,制定新宪法,解决祖国统一、香港及少数民族地位的问题。」
创建民主政党
1983 年2 月,海外第一个民主组织开始以「中国之春民主运动总部」的名字活动。1983 年12 月改名为「中国民主团结联盟」,简称「中国民联」。这个以「废除一党专政,实现民主法治」为主张的海外民主抗争组织,却试图在1984 年获得中共当局的认可。1984 年1月,时任总理的赵紫阳访问美国,「中国民联」发出公开信,要求在中国大陆合法註册。1987 年,面对中共当局的「反自由化」运动,中国民联发出了《声明》,唿吁民众勇敢地站出来保卫「改革」的成果。
也就是说,此时的「中国民联」实际上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为中共的反对党,要求中共当局进行政治改革。然而,对于已经习惯一党独裁的中共来说,反对党是从来不可能被允许出现的。「六四屠杀」之后流亡海外的万润南、吾尔开希等人,组建了「民主中国阵线」。
无论是「中国民联」还是「民主中国阵线」,其实一直都在寻找机会公开组建反对党。早在1988 年1 月,「中国民联」就讨论过组党问题,不过大部分成员当时认为组党时机尚不成熟,但同意对组党採取「快筹备、缓建党、高理论、低姿态」的方针。后来,王炳章离开了「中国民联」,在1992 年另外组建了「中国自由民主党」。随后,其他民主人士也分别组建了「中国民主党」、「中国社会民主党」等党派组织。
海外民主人士为什么要组党,目的当然是想结束中共的一党独裁制度。在1992 年流亡美国的着名民主人士王若望曾说:「我体会到,要在中国结束中共的一党专政、建立民主政体,非要有强大的有组织的民间政治力量不可。」
如何才能结束中共的一党独裁呢?虽然这些民主人士亲身经历了被中共当局残酷镇压的「六四」民主运动,然而他们却仍然寄望于中共当局进行政治改革。1993 年11 月21 日,王若望、刘宾雁、万润南、胡平等40 位民主人士发表了《西雅图宣言》,唿吁中共当局立即进行政治改革,认为「这样就能给良性的社会过渡奠定一块和平的基石。」
不过,近20 年过去了,中共当局却从未有过政治改革的迹象。虽然一部分民主人士仍寄希望于从中共内部开始的政治改革,但另一部分以王军涛为代表的海外民主人士已经开始谋求街头革命改变中国的抗争活动。
支持街头革命
1994 年,被称为「六四」幕后「黑手」的王军涛也流亡到美国。1998 年他在接受《北京之春》杂志记者採访时表示,走和平转型这一条道路对于中国的代价比较小一些,也可行一点。但王军涛也接着表示:「但是对于革命,我倒也不一定拒绝,当把这个社会逼到一定要进行革命的时候,我也不反对。」
2006 年,王军涛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题目就是《中国大陆的新保守主义和后天安门时代的政体稳定》。王军涛说:「第三波民主化之后,其他国家的精英看到苏东变化都说民主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但中国大陆精英却说你看苏东发生了什么,咱们千万别变,变了就完了。针对中国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他国家的精英会说极权如此失败,必须进行民主化的变革,但中国精英说千万别变,一变就崩溃了,这么多问题怎么可以变,等问题解决了,环境好一点再变。」对此,着名政治学者王天成认为中国知识精英中普遍存在着「转型恐惧症」——「如果实行民主,中国是否会乱?」王天成分析,有的人谈论「民主会乱」、「转型会乱」是为了迎合官方,有的是为了论证、推销「渐进民主」,但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不同程度被官方所潜移默化了。
王天成在2008 年流亡美国之后,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纽约大学研究民主转型,并在2012 年出版了《大转型:中国民主化战略研究框架》的着作。在书中,王天成批判国内一直流行的所谓「渐进改革」论。王天成说:「盛行于中国知识界的渐进改革主义,主张慢速、小步幅改革,不要求尽快开放党禁、全国大选,实际上是回避民主转型、将民主转型推迟到了无限期的未来,因而是伪渐进主义,与民主转型只有想像而非真实的联繫。」
王天成在分析了近70 个国家的转型案例之后,认为以大规模街头革命为代表的非暴力抗争活动在绝大多数国家的民主转型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只有14个国家靠自上至下的改革进行了民主转型,但自由程度远不及前者。
革命未必暴力
2011 年春,当中国网友发起一场「中国茉莉花革命」时,王军涛便积极回应,此后每一个週六晚上他都会到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唿吁中国人积极参与街头革命。
王军涛说:「茉莉花革命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中国反对运动重新提出革命的概念,发动一场以街头抗争为主体的和平革命。这标志着中国反对运动走出歧途,回归人类政治进步的常识、良知和智慧。这场革命在当下形势中的困顿和挫折,并不表明是这场革命的终结;就其提出街头抗争的和平革命而言,倒更像是中国政治转型的新开端。」
观察者普遍认为,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的转型,不可能通过一个事件、一场抗争来完成,一定是通过相互衔接的一系列的事件来完成。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中,如果分三个阶段:启动,进行,巩固,茉莉花革命起的作用其实是在启动一起革命。去年由北非的抗议所激发的茉莉花行动,虽然在中国是一场「影子」革命,但仍然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开端,标志着人们不再停留在唿吁统治集团改革的层面,而是开始採取集体行动结束专制。经验表明,如果没有人採取实际行动,一个臭名昭着的独裁政权也会长期存在下去 。
《阳光时务周刊》ISSUE 31 • NOV 15,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