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界上层充斥小人
作者:林原
有人在中国国内一网站上提问:为什么社会上层这么多人渣?回答众说纷纭。
中国社会上层确实多“人渣”,无论政界、军界、商界、学界都如此。在此重点谈学界,这是以往公众较少关注的。这里姑且不用“人渣”,而是使用儒家经典中的“小人”一词。
就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圈而言,上层充斥小人;自然科学学术圈情况或许稍好,但没有本质区别。《论语》中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该书又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些学术圈上层的小人,确实是“喻于利”、“比而不周”的典型。
作为掌握学术权力者,他们不仅用各种方式提携关系户,还打压无关系者(包括以往与他们无利益冲突的素不相识者)。比如,他们作为核心期刊审稿专家,对于其“圈子”外学者、学生的投稿,会故意挑毛病、给差评。中国有些核心期刊未采用匿名审稿制度,有些核心期刊看似执行该制度,但并不严格。这些掌握审稿权的小人,对于关系户、打招呼者的稿件,予以力荐。至于其它稿件,无论他们是否知道或推断出作者是谁,都难以得到他们的好评。
另外,核心期刊主编对于无关系者的稿件,即便通过匿名评审,也会用“稿多”等为借口,迟不发表。而对于关系户的投稿,则在通过匿名评审后很快刊出(对关系较硬者,甚至可以绕过匿名评审予以发表)。核心期刊主编也位居学术圈上层,掌握重要学术权力——毕竟教师评职称、(大部分高校)博士生获得学位都需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貌似学术权威的小人们,往往还会成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他们在课题评审时会使用类似手法。课题申报书看似匿名,但由于需要列出前期研究成果,评审专家可以获知申报者是谁。对与其无关系者、未送礼者,这些披着学术权威外衣的小人会放大申报书缺点,故意给差评;对与其有关系者、送过礼者则相反,突出优点,以褒为主,甚至不吝溢美之词。即便他们该年不当评审专家,也可为其徒子徒孙(及其他关系户,包括作为情人、二奶的学生或年轻同事等)向其他评审专家打点、打招呼,进行“疏通”。如果其子女、侄子、外甥女等(或可称“学二代”)在学术圈混,更是他们所要尽力栽培的,包括用各种不正当手段。
他们经年累月持续这种种操作,最终与其有关系者(子女亲戚、徒子徒孙、其他关系户等)逐渐占据了学界较重要位置,分头掌握了学界部分权力、资源等。这样,“学派”形成了,学阀出现了。正如有些论者指出的,中国学界隐然出现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当代学阀如同古代门阀,控制了学界上升通道,并排挤无关系者。不过,古代门阀士族服膺儒学,而当代学阀大都满嘴马列主义、满腹男盗女娼。
这些院长、书记、主编、评审专家、博导、教授、研究员之类学阀、学官、学术权威,大都缺乏为人的基本道德。他们的词典里没有“公平”、“正派”、“君子”、“看稿不看人”等,但有“关系”、 “人情”、“利益”、“饭局”、“厚礼”等,还有“急功近利”、“道貌岸然”、“说一套做一套”等。
中共最高层好说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现在看来简直是笑话。就学界而言,经过多年所谓反腐,现实状况是多禁区而非无禁区,九牛一毛式“微覆盖”而非全覆盖,“百分之九十九容忍”而非零容忍。如果中国最高层不想让“运动式”反腐草草收兵、偃旗息鼓,至少应该转换重点领域,从调查近20年来中国学阀、学官、掌握学术权力者的种种劣迹着手——其中很可能涉及不法(比如受贿等),不仅是缺乏道德问题。
中国不应成为这样的国家:尽管学界中要角、大咖(甚至中、小咖)普遍涉及学术腐败、用人腐败或经济腐败等问题,但除极少数“倒霉者”外,绝大多数未受到任何惩罚。应该让正义尽快在五花八门的学界腐败者身上实现,这样才会使得众多被他们边缘化的清白学者不再对学界现状抱持悲观态度。
最后,之所以要对中国学阀、学术权威式小人展开批判,不仅因为他们代表学术腐败,还因为他们为中共政权效劳。在中共政权近年巩固、发展过程中,这些小人献计献策、歌功颂德,发挥了特殊作用——而他们之所以乐于效劳,主要是因为能获得各种利益。批判中国的学术小人与小人学术,应与批判政治小人与小人政治紧密结合。学界上层的小人,与政界、军界、商界上层的小人一样,迟早会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林原,历史学博士,时评人,当代中国问题研究者。
(文章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和立场,转载请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