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政权在学界的“掘墓人”
中国学界问题、弊端、腐败多如牛毛,而被清除的腐败分子仅如九牛一毛。
在“逆淘汰”的中国学界,腐败大咖及其关系户霸占了大量资源,另有些人通过设法参与腐败,能分得少许利益。而真正的不腐败者,几乎都被边缘化。
在学界腐败大规模泛滥的情况下,中共真要反腐,“闭着眼睛”或许都能抓到腐败分子。但是,学界(尤其高校)中的纪委、监委,大多数时候都在装睡,少数时候难以继续装睡,于是睁着眼睛搞“选择性反腐”——抓住个别人,保住一大帮。
中共政权在学界的反腐倡廉,不过做表面文章。所谓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其实是“广禁区、微覆盖、高容忍”。而“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则近乎梦话。腐败大咖、中咖、小咖们,想腐、能腐也敢腐,只不过比以往更讲策略些,做得更隐蔽些——但所有能得到的腐败利益,他们都不愿也不会放弃。
如果不全面清查从胡、温到习、李时期学界的腐败,众多腐败分子会继续在学界道貌岸然地“吃香喝辣”,甚至“呼风唤雨”。而不腐败者若不向有影响力的腐败分子递交“投名状”,只能被边缘化。其中部分对学界现状不满者会疏远现政权,也有少数人会对现政权持批评立场。
目前,中共政权实际上是借助腐败分子控制学界,并放纵腐败分子排挤未参与腐败者。然而,这会使该政权的统治更稳定吗?
众多腐败分子,包括学界腐败分子,尽管现阶段组成了维护中共政权的腐败利益共同体,但他们最终会成为腐败政权的“掘墓人”——因为他们不可避免地会使现政权犯下严重错误,不可避免地会使因腐败而利益受损的民众站到现政权对立面。
腐败分子急功近利,缺乏道德底线,也不会真正忠于现政权。现政权若垮台,腐败分子势必“树倒猢狲散”。甚至在它岌岌可危时,有些腐败分子已经“树未倒猢狲散”,不会企图成为挽救现政权的“中流砥柱”。放纵甚至仰仗腐败分子的政权,遭遇严峻挑战后,难以长久维持下去。
最后要说的是,腐败的中共政权,结束不了学界的腐败,正如它结束不了自身的腐败。而中共政权与美国的对立,不仅是专制与民主的对立,还是腐败与清廉的对立。
从“院士校长”谈中国高校反腐
近期,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都迎来“院士校长”,并引发舆论关注。院士们看来都“德高望重”,就任高校校长也是“众望所归”。
然而,在“兲朝”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靠学术权力,靠人脉,靠利益交换,靠“运作”,等等。这些人不仅处于象牙塔内,还混迹“名利场”中。院士的耀眼光环里,多有不显眼的“阴影”——腐败的“真相”如同他们摆脱不掉的“阴影”。
2020年7月被判刑14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不过是“学术屋(学术界)”中一大号“蟑螂”,还有不少大号、中号、小号“蟑螂”潜伏着。
在中国大陆学界,腐败早已渗透到众多角落,更何况与巨大利益相联系的院士选举。而高校校长的选任,既是“暗箱操作”,又属“逆淘汰”。不愿同流合污的人士,大都被边缘化,难以在基层升迁,更不用说当校长。
实际上,高校大部分官员(校长、校党委书记、人事处长、学生处长、后勤处长、团委书记、学院院长等)身后背景都是“灰色”,甚至“黑色”。“院士官员”身后的“色调”,一般也不会“温暖清新”。
院士当上校长,高校腐败是否会减少?肯定不会。大多数“以身作贼(则)”者固然不会反腐,还会使腐败更严重;极少数不“以身作贼”者,也不愿、不能或不敢反腐。
现在应该是两千多年教育史、学术史上最腐败的时期。中国高校需要尽快开展大规模反腐,而不是偶尔“揪出”一个或数个“倒霉”学官而已。近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披露数个高校领导落马,包括合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邵一江等。然而,当前反腐的效率过低。教育界、学术界一个贪官倒台时,千万个贪官正在成长。
欲使中国大陆教育健康发展,最紧迫之事不是增加教育投入,不是扩大教育规模,也不是推动教育改革,而是积极反腐。至于院士当校长,委实没有太大意义,也不值得大张旗鼓宣扬。
清廉者与腐败者的对阵
看了中国教育部网站相关新闻,给人印象是下本年教育系统也不会展开大模反腐——尽管整个教育系统已经高度腐败了。
当局仍坚持任用教育圈、学术圈的腐败分子,其实这些人与他们的关系户已占据重要位置,并已获得诸多利益——不过欲壑难填的他们,还在捞取更多利益。
任用腐败者的政权,必会使清廉者疏远它,甚至站到其对立面。
难道这个政权要依靠腐败者与清廉者对阵?实际情况看来确实如此。
而清廉者站在腐败者面前,无所畏惧。真理在清廉者一方,而不在腐败者一方,即便后者拿到种种官职、奖励、课题等。
中共官媒说:“谁腐败谁就要付出代价”。而我要说的是:谁任用腐败者,谁就应付出代价。长期、大量任用腐败者的政权,也当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广大清廉者中,固然多数人会沉默,但有少数人坚持反对。只要他们坚持反对,这个腐败政权始终无法彻底稳定。
林原,历史学博士,时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