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市绑架地方财政 玉石俱焚
〔财经频道/综合报导〕中国房地产迎来泡沫危机,供需严重失衡,随着高耸的大楼一栋接着一栋盖起来,中共国务院公布,目前中国城镇和乡村共有6亿栋房屋建筑,平均2个人就有一栋房,空置率相当高。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地方财政及房地产捆绑,若中国当局无法解开这个难题,房地产市场可能会进一步恶化,重挫中国经济。
去年6月底,中国因「烂尾楼事件」引爆大规模停贷风暴,冲击房地产市场及金融系统,烂尾楼屋主串连停贷行动在江西爆发,中国各地受害屋主串连响应,蔓延之快令当局不敢大意,许多地区建案业主喊出「不复工不还贷」,主张建案若不如期动工兴建他们已购买的大楼,即停止缴交房贷。当时集体停贷潮燃烧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加上当时动态清零,使经济复苏缓慢,资金断链恐致建商破产潮。
中国房地产迎来泡沫危机,供需严重失衡。 (欧新社资料照)
房市严重供大于需
多重原因导致中国房地产引发泡沫危机,其中供需失衡的影响尤为显著。截至2022年8月为止,中国已有326处建地出现烂尾楼,除了中国国内以外,香港房市也浮现泡沫化迹象。数据显示,香港2022年房屋销售比2021年下降40%,跌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中国当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房屋销售量大幅减少,导致房企收入大幅下降,加之房企新增海外债务枯竭,国内新增债务也明显少于同期。房企流动性、偿债率逐月恶化,恒大及佳兆业去年遭穆迪撤销评级,推测还有未爆弹,更多二、三线或民营地产公司恐遭撤评,掀起新一波「撤评潮」。
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精华地段房价高于纽约、洛杉矶。 (法新社资料照)
防疫支出近1.5兆 中国地方财政困窘
受到疫情封控、房地产监管等政策影响,中国去年的经济情势呈现疲软态势,即便官方接连祭出振兴措施试图保经济,然而诸多的政策例如降费、减税,反而令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减,负担加重。中国地方政府年度预算报告显示,中国各省份在2022年光在疫情防控方面,就至少花费了3520亿元人民币(约1.5兆新台币)。更雪上加霜的是,中国中央为刺激经济,实施减税政策,使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此外,对房地产开发商的打压加剧了房地产危机,这也打击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据统计,被中国政府视为重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收入面临雪崩式衰退,去年出让总收入约人民币6.7兆(约29.2兆新台币),较2021年减少约2兆元,年减23%。减幅创下近10年新高。
中国烂尾楼风暴一路延烧至国外。 (法新社资料照)
中国烂尾作风 蔓延到大马、伦敦
中国房地产狂奔了20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当局推动了房改。经济学家邱万钧说,改革使得中国房地产开始进入商品化的新阶段,「房价在这二十年,从1998直到2019年,它涨了几乎近四五倍,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精华地段的单位房价甚至高于纽约、洛杉矶,但中国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6到1/5,没有足以支持高房价的背景。
由中国建商碧桂园斥资1千亿美元在大马的建案「森林城市」迄今已推行了8年,当地却杳无人烟,已被许多马来西亚人视为其国内最大型且最具争议的烂尾项目之一,可容纳70万住户的城市,最后仅入住2000多人,城市变「鬼城」。前马来西亚首相马哈地(Mahathir Mohamad)认为该开发案完全不符合当地的消费水平,不仅炒房更拉抬房价,这已经不是投资而是殖民了。
英国伦敦也被侵袭,2013年首次进军英国的中国地产商「总部基地」(ABP)原先与时任伦敦市长强生(Boris Johnson)签约,计画投资17亿英镑(约新台币654亿)打造伦敦新金融城,然而该开发案去年已经遭伦敦政府终止开发协议,收回土地,原先负责开发的中企总部基地也遭债权人申请清算。
中国当局推出多项救市措施,仍无济于事。 (路透资料照)
保交楼复工缓慢
近期有不少中国媒体宣称中国房地产市场有「回暖迹象」,没想到却遭中国财经专家打脸,直言过去中共的无脑防疫让中国经济停摆,怎么可能去年底才解封就这么快转变过去3年来惨淡的表现。中国保交楼行动推出将近半年,市调机构克而瑞发布最新报告,截至2022年底,中国有290个建案曾出现停工状况,真正全面复工比例只有2成。
尽管该国政府自去年开始陆续推出多项救市措施,但从民众需求、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等个面向来看,中国房地产隐然存在泡沫危机。
来源:自由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