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 DC.

26 4 月, 2024 3:14 上午

【按:昨天收到颜择雅惠赠的《余英时评政治现实》,这本书绝对是她的独家,我前面的帖子提到,她产生这个灵感后,最早来问我,而她的原则是不收已经编在出版物之中的文字,不料她竟找到二十余篇!因那次她的编书动议,我曾在网上搜索,无意间发现一本《余英时集外文》,编者称汇集了他的时论、序言、怀人、访谈录等等,附有书目与一篇《编后记》,饶有趣味,这次正好贴出来凑个热闹,也想映证一下,余英时「名满天下」是真的,他的文字不只存在于「庙堂之高」,也流传于「江湖之远」;「中国人文第一人」,不仅「阳春白雪」,他也「下里巴人」,而有幸被江湖上编发「山寨版」的学者,寥寥无几,珍贵者又在于,江湖上的解读,纯正至致,这说明学者如余英时,将传统与现代价值溶解在文字之中,是可以贯通于「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好难得呀! 】

余英时获克鲁格奖演讲 2
—当中国文化回归主流之“道” 中西对抗将终结
凤凰周刊对余英时的专访 4
专访余英时: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与发展 8
新春谈“心” 12
书中乾坤大 14
怎样读中国书 16
新亚精神与中国文化 19
我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26
儒家思想与日常人生 35
谈“天地君亲师”的起源 40
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 42
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54
群己之间—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两个循环 69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 71
轴心突破和礼乐传统 77
戊戌政变今读 88
「创新」与「保守」 96
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 100
西方古典时代之人文思想 107
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变迁 116
学术何以必须自由 134
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 150
文化传统不可能随制度的死亡而消失—对余英时先生的书面访谈 162
我们有更大使命—《东方早报》访谈 169
余英时访谈:今古逍遥知识人 171
“通”的观念永远在我心里 —《时代周报》 175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179
中国有无前途 看如何选择价值 180
甲申三百六十年,中国往何处去? 182
余英时赠章诒和女士四绝句 183
在这个时代,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人 184
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侧记余英时 188

山寨版《余英时集外文》编后记

(一)

终于弄好了这个山寨版《余英时集外文》(五卷)。从 1 月份收集资料算起,倏忽半年,过几日我也将结束大学生活。四年里我的生活是跟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可能以后都没有这样的时光了。原本并无打算整理出这份东西,只是有感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十卷《余英时文集》未收入由于语境问题的相关作品,觉得是一件挺遗憾的事,直到我开始有心收集,也还是纯粹自娱自乐,后来资料稍多,忽生念头:既然收集的资料已可观,何不整理出个《余英时集外文》呢?

这样定下来后,每天一有闲空,就 google、百度,在各个网站乱钻乱窜,见到余英时的作品(文章)及关于他的相关新闻就收入囊中。这种激情就像收废品的一样,请诸位原谅我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实在是临近毕业,那些收废品的人乐开了花,生意好得不得了,“来,来,来”,“行,行,行”,只要是废纸废书啥的,一样也不能让你溜掉。跟收废品的需要对废品进行分类处理,我也需要对收集的一堆芜杂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剔除一些东西,否则它们便形同一堆“废品”。

当我真正开始整理时,才发现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简而言之,收集资料还算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而分类整理就他妈一件累活。在这中间我多次自言自语,还好整理的只是山寨版的,如果是 CCTV 版的,那还不累死人?由此我更加体会到今日大陆之编辑混口饭可不容易。其它的,就不在此大倒“苦水”了,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累并快乐着。原本想埋头苦干个几天,在6月4 日这一天彻底整理好传上来,后来又觉得有些别扭和无趣,该怎么样的节奏就怎么样的节奏,纪念不一定非要搞成某种特意形式,更没有必要借此谩骂,有一分证据,说十分话。纪念可以是一个人的事,心里有数,化作一种内在的力量,每一天都是纪念日。

现在整理出的“集外文”,计有专着、序言(自序与他序)、时论、访谈录等几大块内容,总计 60 余万字,大概百分之三十(专着居多)已收录广师大出版的十卷《余英时文集》。原本想放弃专着这一块,只收录广师大版未收入的内容,但最后还是决定收入。若以此论,我整理的集外文有些名不副实的,套上个“山寨版”就保险多了。这几大块内容,具体分为以下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在略述余英时及其著作目录的基础上,收入关于民族主义与共产党、毛泽东等几篇文章,总计近 9 万字。关于毛泽东,余英时曾写有三篇专文《从中国史的观点看毛泽东的历史位置》(收入《史学与传统》一书,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初版,1982)《打天下的光棍》《在病榻上乱天下的毛泽东》(原载《中国时报》,后有收入《反叛的御医》一书)。我只从网络上搜索到《打天下的光棍》,其余两篇,我已将台版《史学与传统》上传到新浪爱问知识人中的“共享资料”,有兴趣者可去下载,无需注册与积分,因文件稍大,可能下载所需时间较长;对《在病榻上乱天下的毛泽东》一文有兴趣者,只能想办法找纸质版阅读了。

第二部分,收入余英时为友人作品所作之序,总计 12 万字。 2008 年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了余英时的《会友集》,此书收集了他近二三十年来为友人著作所写的序文,其中大部分收入此山寨版《会友集》,另外几篇无法从网络搜索到,待他日有机会再补充进去。

第三部分,收入余英时相关作品的自序及怀故人之作,计有 7 万余字。如收入他为《顾颉刚日记》(联经出版社)所作长文《未尽的才情—从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 的引言部分。

第四部分,收入余英时的时论(政论)及采访录,计有 40 余篇,76000 余字。这一部分文字主要搜索自《自由亚洲电台》等电台或报刊。第五部分,收入余之专着、友人对谈及采访录等,计 23 万字。其中,专着部分均已收入广师大版十卷文集中,《学术何以必须自由》及与友人刘梦溪的对谈《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有收入于 2008 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明报大家大讲堂》。 2006 年,余英时获得“克鲁格奖”,在此集中收入他领奖时的演讲《当中国文化回归主流之“道” 中西对抗将终结 》与相关访谈。最后,以余杰《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侧记余英时》作结尾,附录个人的“编后记”。

(二)

香港

余英时对香港一直有感情,50 年代当学生的时候,他跑遍大街小巷,虽然开始时不习惯,很想回去,待久了,发觉真的自由,无拘无束 。晚年他回忆:“要不是在香港成长,我没有今天这种自由想法,如果在共产党或国民党教育下长大,一定会受限制,有些东西不能想,根本不敢去想。”他希望香港不要把这个好传统丢掉。

由无疆界记者组织的《全球年度新闻自由指数》可知,香港近几年的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每况愈下。其中,中共势力的渗入是主要原因。比如 2003 年,因中共插手香港事务,修改《香港基本法》第 23 条,加入叛国罪、分裂国家行为、煽动叛乱罪、颠覆国家罪及窃取国家机密等多项条文。又如,有人批评凤凰卫视变成了 CCTV。另外一方面,钱摇醒整个中国大陆,香港有一半的媒体在大陆都有经济利益,“对于那些前往大陆采访的香港记者来说,在与地方官员以及权势部门打交道时必须小心,因为他们根本不喜欢我们香港媒体的风格。整体来说,关于大陆的报道都比以前要保守”(香港记者协会一负责人)。

对此,余英时不无忧虑,认为现在香港言论说话的人,慢慢自我控制,开始一个自我洗脑的过程,“你要迎合大势力,怕得罪它,怕自己的利益受损,那就会越来越限制自己,不用别人给你洗脑,自己自我洗脑”,“如果我这句话对香港人有意义,这句话我是要说的”。

故国

1978 年,整个中国都被文化大革命所破坏,余英时在这时被邀请率领美国的汉代研究代表团到大陆考察,这个旅程带给他很大的感触:“不能想象那样的社会,那根本不是人能住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关系,只有计算,到处是政治挂帅,所以我觉得中国比任何一个外国,对我来说都还要外国一点,所以我不感觉那是回到中国。”他回来之后精神有几个月不振,觉得他认识的中国文化已经没有了,从那以后,“我觉得那不是我的故国了,我的故国已经成为记忆了,只能在记忆里面”。

Thomas Mann 在美国流亡的时候,人家问他想不想德国,他说当然想念。人家问他怎么办,他说没关系,我在哪里,哪里就是德国。余英时引用了这个故事,道出他对“故国”感觉大概也是这样,“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为什么要到某一块土地才叫中国?那土地上反而没有中国”。

类似的“故国”情感,他在《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有一段论述:个人能不能向民族或国家认同,分析到最后,还得看他对这一集合体能不能发生出乎内心的归属感。他引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位法国宗教领袖的话说:“祖国并不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一块土地,真正的祖国是一个政治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所有的公民都受同样的法律保护,也都为同样的利益而维系在一起;他们享有人的自然权利,并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尊严

1952 年,他新亚书院毕业后即想赴美求学,但当时国民党与美国有协定,任何人从香港到美国必须持中华民国护照。余英时在香港提倡民主自由,是个自由派的人,当时的国民党无法容忍,认为这是在搞“第三势力”,拒绝给他护照,到美国连护照都没有,拿的是替代护照的宣誓言—无国籍人士的临时证书。 《历史与思想》刚出版的时候,国民党想把它禁掉,因为这对国民党来说是一个批判力量。

中共“六四”清场后,他多次撰文谴责中共,并誓言决不回国,不与共产党有任何层面的接触(中共曾对他多次抛出绣球)。香港回归后,他连香港也不去了,因为他绝对不去“共产党所统治的任何地方”。网络上多以“反共”形容他的政治立场,这个词汇本身太模糊。“反共”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以革命方式推翻共产党;“批共”则是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反对暴力,讲究“妥协”,达到“党天下”的解体。余英时不同意过度激进的变革,批判保守的威权,代表的是一种温和的、渐进的声音。

2009.6.10

—作者脸书

Search
光传媒 Youtube
  • 光传媒顾问团 >>>
    鲍彤  蔡霞  陈光诚  陈奎德  程凯  慈诚嘉措  冯崇义  傅希秋  胡平  金钟  李进进   鲁难  罗胜春 茅于轼  潘永忠  宋永毅  苏晓康  王丹  王军涛  王志勇  席海明  张伯笠  张伟国(按姓氏笔画排列)
    光传媒专栏作家 >>>
    鲍彤 北明 蔡霞 蔡慎坤 程凯  陈奎德 陈光诚 陈建刚 茨仁卓嘎 丁一夫 傅希秋 冯崇义 高瑜 高胜寒 郭于华 古风 胡平 金钟 李江琳 林保华 潘永忠 苏晓康 宋永毅 田牧 王志勇 王安娜 严家其 郑义 张杰(按姓氏笔划排列)
    最新汇总 >>>
  • notfree
  • 新英雄传·1949年以来民主义士专辑>>>
  • WP Twitter Auto Publish Powered By : XYZScripts.com